首頁 歷史

仲尼弟子列傳

第四十二章:剛鐵

仲尼弟子列傳 邘十七 2023 2019-09-08 18:57:52

  伯牛在期盼中回來,還帶回來鐵礦。對于鐵礦石的好壞,周書燦不懂,但是看到制衡的激動程度,也明白了七八分。

  制衡激動的說:“子騫,要趕緊煉鐵,這深山太危險了。今天如果不是伯牛的斧頭,我們恐怕要有傷亡了。”

  周書燦看向伯牛,詢問:“怎么回事?”

  伯牛大手一揮,“沒事,我們回來遇到狼了,還好是落單的狼,我扔了斧頭,那狼竟然帶著斧頭跑了。哎,就是一把斧頭,這不是帶回來鐵礦了,明天我就會有新的斧頭?!?p>  伯牛說的輕松,周書燦想想未必如他說的那樣輕松,果真是簡單的一頭狼的話,他們一隊這么多人呢,何至于伯牛丟了斧頭逃命?每個人都拿著木棍呢,正常情況下肯定能把狼打跑的。

  周書燦用手掂掂伯牛拿回來的鐵塊,思索怎么煉鐵?煉鐵必須是高爐煉鐵才行,古代受自然條件限制只能低溫煉鐵,所以,春秋之前的鐵器很多來源于隕鐵。

  在歷代文獻中,有關隕鐵的記載也可謂不絕如縷。最早記錄隕鐵墮落現(xiàn)象的是《史記》:“秦獻公十七年(公元前368 年),櫟陽雨金四月至八月?!彼^“雨金”是指許多鐵隕石同時墮落,也即現(xiàn)代人所謂的“隕石雨”。

  鐵隕石主要由鐵鎳合金組成,一般含鎳4~10%,極少數(shù)隕鐵中的鎳含量可以高達60%。隕鐵的絕大部分都是可鍛的。

  鐵很易被氧化,除隕鐵外,自然界中的鐵都呈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形態(tài)存在。純鐵的熔點為1537℃,直接熔鐵在新石器時代根本就不可能。鐵礦石的還原溫度雖然并不需要這么高,但溫度低時還原速度很慢,對實際生產(chǎn)沒有意義。同時,低溫還原出來的鐵在冷卻時很容易被重新氧化,又變成了鐵銹。

  塊煉鐵也稱為鍛鐵,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由鐵礦石固態(tài)還原得到的鐵塊。冶煉塊煉鐵,一般是挖穴為爐,裝入高品位的鐵礦石和木炭,點燃后,鼓風加熱。當溫度達到1000℃左右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就會還原成金屬鐵,而脈石成為渣子。

  由于礦石中其它未還原的氧化物和雜質不能除去,只能趁熱鍛打擠出一部或大部,仍然會有較多的大塊夾雜物留在鐵里。由于冶煉溫度不高,化學反應較慢,加之取出固體產(chǎn)品需要扒爐,所以產(chǎn)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也大。

  與生鐵不同,塊煉鐵含碳極低,質地柔軟,適于鍛造成形。由于塊煉鐵在鍛打前疏松多孔,故也被稱為海綿鐵。

  周書燦思索片刻,依稀記得書上說古代的內熱式陶尊煉銅爐很適于冶煉塊煉鐵,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冶鐵產(chǎn)品,當然也非塊煉鐵莫屬。

  中國早期煉銅使用陶尊,外部涂有草拌泥,起絕熱保溫作用,內面涂有耐火泥層,銅礦和木炭直接放入爐內。這一裝置不同于從外部加熱的“坩堝”式熔爐,可以使爐內溫度提得更高。

  為了提高產(chǎn)量,就要強化鼓風和加高爐身,爐子必將逐漸從地坑式向豎爐發(fā)展。爐身加高以后,爐內上升的煤氣流與礦石接觸的時間延長,能量利用率有了提高。

  鼓風強化則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氣體壓力加大,穿透爐內料層的能力增強,因而允許增加爐身高度;另一方面是燃燒強度提高,直接提高了爐內溫度。這些都促使產(chǎn)量提高。

  可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溫度高了雖然鐵產(chǎn)量有所提高,往鐵里滲碳的速度也加快了,當滲碳超過2%以后,就引起了質變,得到的是另外一種產(chǎn)品――生鐵。

  生鐵的熔點最低可達1147℃,而溫度升高后還促使原料中的其它元素被還原進入鐵中,這就使得生鐵的熔點更為降低。于是,得到液體產(chǎn)品的可能出現(xiàn)了。而生鐵不耐鍛打,這種液態(tài)生鐵多被視作冶煉不正常的產(chǎn)物,一般是拋棄的。

  生鐵在中國歷史上一開始就有用武之地。這一點在《禹貢》篇中同樣透露了玄機。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鑄鐵大興,實肇始于此,“剛鐵”的出現(xiàn),恰逢其時。

  這種白口鑄鐵中,幾乎全部的碳都與鐵化合形成了碳化三鐵,其斷口呈暗白色,晶粒粗大,具有很大的硬度和脆性,因此被稱為“剛鐵”。

  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證實,中國最早的文字或畫于陶器,或刻于竹木,或鑄于銅鐵,或鏤于甲骨,而竹木和甲骨是最常用的材料。不管是刻還是鏤,“筆”的硬度至關重要。當“剛鐵”初現(xiàn)時,雖然不耐鍛打,其硬度卻是當世之最。

  塊煉鐵(柔鐵)首先出現(xiàn),白口生鐵(剛鐵)緊隨其后。由于白口生鐵一出現(xiàn)就派上了用場(刻鏤),使得生鐵冶煉技術得以生存并有所發(fā)展,并最終由于青銅冶鑄技術的影響,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奠定了中國冶鐵術的基本走向――以生鐵冶鑄為主。

  春秋五霸齊桓公任用管仲,《國語·齊語》里面,管仲所說的“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美金是指青銅,惡金是指鐵,也是毫無疑問的。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劃時代地成為五霸之首,在諸侯中特出一頭地,在這兒可以找得出他的物質根據(jù)。煮海為鹽積累了資金,鑄鐵為耕具提高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桓公稱霸并不僅僅由于產(chǎn)生了一位特出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這位特出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強的基本要素。

  鑄鐵技術在齊桓公時已接近成熟,因此才引起了當權者(管仲)的注意。反過來,由于當權者的大力提倡,鑄鐵技術的發(fā)展也就大大加快了速度。試想,鑄鐵農(nóng)具的使用既然能使齊國“足食”,相鄰各國必將仿而效之。稍后的戰(zhàn)國時代鑄鐵技術被七國普遍采用,其最初的契機應該是在這里。而中國冶鐵術以生鐵冶鑄為主的基本走向由此而奠定就毫不奇怪了。

  附:齊桓公(?~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并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成就:重用管鮑,強軍富民。九盟諸侯,三平晉亂,平復衛(wèi)國,驅逐戎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