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守汝寧的清軍是許定國部。許定國當年做明軍的時候,就只能算個二流貨色,雖然也上過抗清前線,還立過些功勞,但是臨陣脫逃的風范也是出了名的。當初許定國做明軍的時候,洪承疇就不太待見他,由于暗算高杰不成,清廷對他的印象也不太好了,現在若是再臨陣脫逃,以后斷然沒有出路。
再說,汝寧也不見得就守不住,畢竟也是一座府城,城墻高大堅固,許定國在城外挖掘了壕溝,在城內則修筑了第二道防線,準備做長期堅守的打算,同時在城內嚴查奸細,每天都得殺幾個人示眾。
李過還記得上一次攻打汝寧的情景,那時候的闖軍還沒有那么多火炮,四鄉(xiāng)的老百姓受盡了汝寧城里崇王的禍害,都來襄助攻城。闖軍用門板遮蔽矢石,一路推進到城墻下面,四面架起云梯攻城,整個汝寧城都被云梯包圍。在闖軍的攻勢下,城內明軍毫無斗志,迅速瓦解,輕而易舉地就讓闖軍登上了城頭,占領全城,活捉了崇王和總督楊文岳。雖然不過區(qū)區(qū)五年,但是在李過的腦海中,似乎已經是上輩子的事了。那時和李自成一起打汝寧的,是曹操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短短五年過去,當時的戰(zhàn)友大多都已經不在了。羅汝才、賀一龍與李自成失和,在火并中被殺,馬守應因此出走,病死在荊州,賀錦在青海平定土司時戰(zhàn)死,謝君友他們在反明時戰(zhàn)死了,趙應元、楊明起他們在抗清時戰(zhàn)死了,還有楊承祖這樣的,做了漢奸,又死在明軍手里。五年光陰,恍若隔世。李過望著汝寧城頭,當年他們只不過是一群饑民,卻能一路殺進北京,推翻大明,不管清軍再狠再強,他們也能原樣重來一遍。當年的楊文岳擋不住闖軍,如今的許定國又算什么東西。
到二月十五日,明軍在豫南已經占領了淅川、鄧州、新野、唐縣、泌陽、桐柏、確山、信陽、真陽、羅山、息縣、光山、新蔡、光州、商城、固始十六個州縣。汝寧、南陽兩座府城,都正好位于北緯三十三度線上,一東一西,卡住從湖廣北上河南的交通要道,兩城暫時無法攻破,明軍就難以直取中原。李過命張能沿淮河東進,攻擊南直隸的潁上、霍丘。這一帶都是過去農民軍縱橫之地,為了準備對這一地區(qū)的攻略,張能部特意補充了一批西營和革左五營的老兵,人熟地頭熟,進展十分迅速,廬州的清軍后路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廬州清軍主要是張?zhí)炝?、卜從善、李遇春三部綠營,洪承疇令李遇春移駐鳳陽,以防止明軍繼續(xù)東進。
面對明軍前所未有的攻勢,清軍的應對同樣是空前的,此次南征,動員的真滿洲兵丁超過兩萬。正黃旗譚泰、鑲黃旗陳泰、正白旗阿濟格尼堪、鑲白旗卓羅、正紅旗杜雷、鑲紅旗勒祜錫、正藍旗巴哈納、鑲藍旗屯齊,滿洲八都統(tǒng)全部上陣。和去年相比,滿洲八都統(tǒng)換了四個。漢岱和喀爾楚渾被明軍擊斃,阿山在襄陽會戰(zhàn)中沒能擊穿由新兵組成的還鄉(xiāng)營的防線,在回京的路上,他聽信薩滿之言,在軍中搞各種迷信活動,多爾袞大怒,將阿山罷官,奪其世職。圖賴則是受到了豪格事件的牽連,被指控庇護豪格的黨羽索尼,索尼被奪官抄家,圖賴也被免去了都統(tǒng)之職。再加上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此戰(zhàn)中出動的八旗兵多達六萬之眾。
剛入關時,八旗男丁共十三萬,包衣二十一萬。然而進關三年以來,八旗丁口下降到了十一萬,滿洲男丁因為連年征戰(zhàn)和瘟疫的打擊,從五萬五千人下降到了不足四萬人,實際上,就連滿洲八旗中,都有很多女真化的蒙古人和漢人,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的損失同樣很大,只不過漢人和蒙古人很容易補充,把投降的明軍和蒙古人編入旗籍就是了,滿洲八旗卻是死一個少一個,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擴充。
滿洲勛貴有不少在公開和私下場合提出擔憂,再這么打下去,滿洲丁口大量折損,勢必國本動搖??啥酄栃柛宄?,如果不和明朝打到底,那更會死無葬身之地。他們的對手名為大明,實為大順,是一個剛剛開國的新朝,與清朝一樣銳氣正盛,絕不會容許有這樣的強敵存在,雙方之間的關系只有你死我活。另一方面,如果只用漢軍,不讓真滿洲兵上陣,根本就無法與明軍進行主力會戰(zhàn)。退一萬步,就算漢軍打得贏明軍,那么他們的勢力必然會增長,也不會再忠誠于滿洲人??偠灾瑢M洲大兵投入戰(zhàn)場,打垮明軍,才是清朝的唯一出路。
這一次,多爾袞打算親自上陣。
自入關以來,多爾袞的身體狀態(tài)其實一直不太好,再加上各種事務極為繁忙,北京朝廷的政治斗爭又錯綜復雜,多爾袞始終坐鎮(zhèn)北京,不親自出戰(zhàn),但是這一次,明朝二三十萬大軍大舉北伐,清朝已經面臨了自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不能再留任何后手了,無論以誰為主帥,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剛剛肅清豪格一黨的多爾袞也很難說誰可以信得過,就連他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他都不能完全信任。多鐸此人野心其實也不小,當初攻下南京之后,自以為功勞不亞于其兄。去年博洛、豪格敗績,只有多鐸破了魯王之兵,奪取浙江大部,歸京之后更有驕橫之態(tài),多爾袞決定不再讓他帶兵。至于其他人,那就更加信不過了。
目前,清朝共有親王四人,郡王六人。
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叔父攝政王。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當年與皇太極平起平坐的四大貝勒之一,已經六十五歲,年老體衰。
英親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同母兄長,因兩年前和大順軍作戰(zhàn)時傷亡過大被降為郡王,不過畢竟和多爾袞是一奶同胞,不久又恢復了親王爵位。
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
鄭郡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原本是與多爾袞平起平坐的輔政親王,去年被降為郡王。
敬謹郡王尼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
饒余郡王博和讬,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次子,因阿巴泰被黃蜚擊斃而襲爵。
端重郡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去年因襄陽大戰(zhàn)中造成大量滿洲兵傷亡,被奪爵,但現在是用人之際,博洛這種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還是要用的,新年過后,多爾袞就給博洛恢復了爵位。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第二子。
衍禧郡王羅科鐸,代善長子岳托長子羅洛渾長子,因羅洛渾兩年前被大順軍擊斃而襲爵,年僅八歲。
去掉最老的代善和最小的羅科鐸,再去掉多鐸和博和讬兩個病號和多爾袞的政敵濟爾哈朗,只剩下了多爾袞、阿濟格、尼堪、博洛、勒克德渾五王,由于連連遭到漢軍的背叛,多爾袞認為每個戰(zhàn)場都必須有宗室大將鎮(zhèn)守才行,他前往河南,也得有幾個王爺作為副手,很明顯王爺不夠用了。因此,多爾袞在南征之前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加官進爵。尼堪、博和讬、勒克德渾三人晉為親王,代善的第四子瓦克達封謙郡王,第七子滿達海封巽郡王,阿巴泰第四子岳樂封安郡王。這樣一來,多爾袞手上便有了七王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