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剛剛去世——永初三年十月,一場大戰(zhàn)在劉宋帝國的北部邊疆展開,北魏皇帝拓跋嗣派遣司空、假節(jié)、都督前鋒諸軍事、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奚斤,吳兵將軍、廣州刺史公孫表、尚書滑稽渡過黃河,對劉宋展開猛攻,永初三年至景平元年的宋魏河南之戰(zhàn)拉開了序幕。
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打錯,那個北魏尚書確實叫滑稽,就是那個滑稽,反正沈約在《宋書》里也就是這樣寫的。
兩萬魏軍迅速在奚斤的帶領下渡過黃河,進攻河南重鎮(zhèn)滑臺(今河南省滑縣)。此役劉宋軍隊的總指揮是時任冠軍將軍、司州刺史毛德祖,他當時在司州刺史的駐地虎牢(今屬河南省滎陽縣),聽聞消息,一邊命令東郡太守王景度堅守滑臺,一邊派遣三千人馬協(xié)助王景度抵御魏軍,兩軍在滑臺對峙。
此時,聞知奚斤被阻擊在滑臺,難以破城的魏明元帝拓跋嗣怒不可遏,下詔御駕親征,親自率大軍南下。劉宋朝廷也開始向前線運送物資,支援前線作戰(zhàn)。
但是,朝廷運送物資不僅沒有改變前線宋軍的劣勢,反而使得局面更加糟糕了。
當時,物資到了的時候,駐守陳留的宋將劉憐率部前去接手。但是,就在此時,酸棗百姓王玉卻立馬向魏軍匯報了劉憐前往接手物資的消息。
奚斤得知,立馬派遣滑稽偷襲陳留。等到劉憐領好物資,卻發(fā)現(xiàn)滑稽已經(jīng)率軍攻克了陳留。王玉也一躍從一個平頭百姓變成了北魏陳留太守。
陳留沒了,但仗還得打,問題是,下個月更糟糕的事情發(fā)生了——十一月,滑臺淪陷,毛德祖派去支援的軍隊也被全殲,幾名統(tǒng)帥僅以身免。
【筆者案:《宋書·少帝紀》作十二月,《宋書·索虜傳》作十一月,姑且從《索虜傳》】
這時候,奚斤打算一鼓作氣,強攻虎牢,力爭迅速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但是,毛德祖畢竟也是當初跟著劉裕南征北戰(zhàn)的宿將,事情當然不會像奚斤想的那么簡單。毛德祖率兵進擊,揍得魏軍又縮回了滑臺城。
此時,魏軍又派遣老將軍于栗磾駐兵河陽,準備向南渡河,攻打金墉城,從西路包夾虎牢,毛德祖派遣兩千人馬分守四處據(jù)點,抵御魏軍。
到了十二月,魏將公孫表率軍再從虎牢以西過河,擊潰劉宋防御,于栗磾率軍跟進,兵鋒直指金墉城、洛陽。
景平元年正月,金墉城淪陷,劉宋防線全面崩潰,魏軍從東西合圍虎牢,將虎牢團團圍困。
這個時候,拓跋嗣自己已經(jīng)來到了鄴城督戰(zhàn),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在攻擊虎牢的同時,拓跋嗣又派遣公孫表攻擊駐扎在許昌的潁川太守李元德,宋將王玄謨率軍支援潁川,結果被一起打爆,魏軍奪取潁川郡。
與此同時,不愿意在虎牢坐以待斃的毛德祖率軍出擊,奮戰(zhàn)一日,殺敵無數(shù)。但是此時,公孫表在攻克許昌之后回軍投入戰(zhàn)斗,毛德祖大敗,戰(zhàn)死千余人,退回虎牢。
到了這份上,這場戰(zhàn)役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局已定了,劉宋部隊除司州刺史毛德祖仍在堅守虎牢外,其余各戰(zhàn)線幾乎全面潰敗,毫無還手之力。
與此同時,北魏名將叔孫建又率軍攻打青州,泰山諸郡全面失守,并于三月進攻青州刺史的駐地東陽。青州刺史竺夔面對魏軍進攻,堅壁清野,組織防守,并設下埋伏,打擊了魏軍的士氣。
面對北部防線全面崩潰的局面,鎮(zhèn)北將軍檀道濟鑒于在虎牢的敵軍太多,去了也未必救得下來,于是親率大軍,與王仲德一同支援被魏軍進攻的東陽。
魏軍聽說王仲德、檀道濟兩員名將一起沖過來了,立馬扔下東陽城跑路了。檀道濟本來想追,結果軍糧不足,等到補上了,魏軍也去遠了,檀道濟也就率軍返回。
檀道濟走了,王仲德走了,毛德祖尷尬了。
就當時情況而言,青州是守住了,至于虎牢,那地方?jīng)]人能救,也沒人想救,毛德祖被徹底拋棄了。
對于毛德祖來說,更要命的是,叔孫建從青州跑路以后,也來到了虎牢,拓跋嗣也從鄴城南下,親自到虎牢督戰(zhàn),虎牢的淪陷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是毛德祖面對層層圍困,毫無畏懼,率領大軍堅持抵抗,并巧施反間計,使奚斤、拓跋嗣中計,誤殺了名將公孫表。而士兵也都感念于毛德祖平素的恩德,眾志成城,抗擊北魏。
毛德祖先后堅守孤城二百余日,最后拓跋嗣切斷城中水源,毛德祖繼續(xù)奮戰(zhàn)不止,《宋書》中記載,打到最后,受傷的宋軍士兵都已經(jīng)流不出血了。
說連血都流不出自然是史家的胡扯,但是也足以看出虎牢之戰(zhàn)的慘烈。
最終,景平元年四月乙未(公元423年5月26日),虎牢淪陷,毛德祖戰(zhàn)敗被俘,六年后病逝在北魏。
這時候,距離劉裕第二次義熙北伐勝利,威震天下,不過過去了區(qū)區(qū)五年的時間。
是的,不過五年,劉宋(雖然第二次義熙北伐時尚無劉宋,但姑且這么叫了)就從攻滅后秦時的天下無敵變成了面對北魏時不堪一擊的弱雞。
這到底為什么?
是因為北魏強嗎?
北魏當然強,最起碼,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兩代經(jīng)營,蒸蒸日上的北魏要比姚泓接手的那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爛攤子強上一百倍。但問題是,當初劉裕面對數(shù)萬魏軍,連一萬人都沒用到,就錘爆了長孫嵩的大軍。
那是因為長孫嵩弱嗎?
有一說一,這長孫嵩打仗水平確實不行,應當比起奚斤、叔孫建差了不是一點點,比如北魏名臣崔浩就在拓跋嗣面前說長孫嵩“有治國之才,無進取之能”(《魏書·崔浩傳》)。但是,宋軍巨大的變化真的只是因為奚斤軍事水準高于長孫嵩嗎?
我看這也未必。
整個宋魏河南之戰(zhàn)中,除了毛德祖的虎牢保衛(wèi)戰(zhàn)外,劉宋方面幾乎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戰(zhàn)績,完全處于被北魏全程摁著打的狀態(tài)。我想,這不能單純地歸因于北魏的強大,更加重要的是劉宋自身的原因。
簡單講,劉宋的地方軍爛透了。
在桓玄之亂后,東晉王朝的中軍和外軍都已經(jīng)原地螺旋爆炸。劉裕在執(zhí)政以后,鑒于軍隊的現(xiàn)狀,重新建立北府軍,并依仗北府軍對外積極發(fā)動擴張戰(zhàn)爭,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的戰(zhàn)績。
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在地方軍的問題上,劉裕有其矯枉過正的一面——劉裕在世期間,鑒于東晉強枝弱干的兵制所導致地方強盛,甚至于王敦、桓溫、桓玄借助外軍圖謀不軌,于是確立了強干弱枝的軍事體制,也就是在大力發(fā)展中央軍的同時,一方面派出劉義隆、劉懷慎、劉道憐、劉義康等宗室出鎮(zhèn)地方,奠定了劉宋一朝宗王臨藩的基本國策,一方面分割如荊州等重鎮(zhèn),并削弱地方戰(zhàn)斗力,從而維護中央集權,防止以下凌上。
劉裕的這套思路根本上是為了杜絕地方叛亂的發(fā)生,但是事實上,卻也客觀上造成了地方疲軟,難以抵御魏軍,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宋軍在宋魏河南之戰(zhàn)中的一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