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求評論。
半年多的時間,這只雛鷹已經(jīng)長大,海米提告訴妻子,這只鷹的室內(nèi)訓(xùn)練已經(jīng)結(jié)束,爺爺在室內(nèi)喂食饑餓的雛鷹時,要把肉放在左臂的皮套上,讓雛鷹前來啄食。
饑餓難忍的獵鷹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它叨住小拇指大的肉塊后,爺爺再稍稍與它拉開距離,再放生肉讓它叨,一次次來開雛鷹和他的距離,反復(fù)進行。
每次馴服不讓獵鷹吃飽,直到獵鷹能飛起來快速啄住爺爺手臂皮套上的生肉,等雛鷹消除對人的恐懼和敵意后,室內(nèi)訓(xùn)練才能結(jié)束。
現(xiàn)在是爺爺進行訓(xùn)鷹的室外訓(xùn)練,爺爺站在氈房前,氈房前的七八米處放著一只四肢被繩索綁好的野兔。
這只尾巴羽毛被縫制的小獵鷹,正站在爺爺?shù)募绨蛏?,爺爺取下獵鷹雙腳的環(huán)套,對著獵鷹發(fā)出了口令,獵鷹聽到響亮的口哨聲,立刻起飛一個俯沖朝野兔撲去。
爺爺告訴龐咚咚,這是一只珍貴的“勃爾古特鷹”(能擒獲到狐貍和黃羊),至少要花三年的功夫才能訓(xùn)服好,這只獵鷹訓(xùn)服好,至少能用兩匹馬才能換它。
一般獵人養(yǎng)的大多是“哈什赫鷹”(捕獲到野雞和野兔),這種鷹在草原上隨處可見。
海米提告訴龐咚咚,獵人放鷹捕獵時一般要做到“三不”,不能喂飽獵鷹,不能揭開眼罩、不能解開腳絆。
獵人看到獵物后才取下眼罩和腳絆,這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古話的來歷。
龐咚咚興致勃勃地看著爺爺馴服獵鷹,她告訴爺爺,等孩子出生后,一定再來草原看爺爺馴服獵鷹……
“納吾肉孜節(jié)”這天,東方剛泛起淡淡的魚肚白,孕婦龐咚咚還在酣睡之中,就被丈夫海米提拽出了暖和的被窩,她穿上哈薩克的服裝被丈夫打橫抱起。
海米提是個疼老婆的漢子,看著睡醒惺忪的妻子,他舍不得讓她多走路,把她抱到馬匹上,夫妻倆騎著高頭大馬來到爺爺居住的氈房旁。
只見海米提的叔叔嬸嬸們以及年幼的孩子們早早起床,每個人都身穿著民族盛裝站在羊圈旁的空地靜靜等候著。
昨天女人們都忙著打掃自家的氈房時,海米提和叔叔、堂兄弟這些男人們從果子溝山上拉來了一大堆的松木枝。
這堆松木枝早已點燃,成了一堆篝火,爺爺拿著一根冒著濃煙的松樹枝站在篝火旁,讓兒孫們排著隊一個個上前接受古老的習(xí)俗洗禮,來驅(qū)邪并接受老人的祝福。
爺爺將冒煙的松樹枝在每人的頭上轉(zhuǎn)一圈,嘴里念叨著祝福語,預(yù)祝他的兒孫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
隨即,爺爺帶著幾位叔叔將冒煙的松枝放在羊圈門口,鋪成一長溜,在爺爺?shù)倪汉认?,叔叔們進了羊圈把羊只趕了出去。
只見羊群的羊只從冒煙的松枝上敏捷地跳過,爺爺嘴里祈求高聲呼喚著,預(yù)祝新的一年,自家的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這是從小生活在新疆的龐咚咚,第一次在草原上過納吾肉孜節(jié),這個片段永遠珍藏在她的記憶里。
過納吾肉孜節(jié),草原上的牧民除了彈唱冬不拉、摔跤、叼羊、姑娘追、才藝表現(xiàn)等娛樂活動外,喝“納吾肉孜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哈薩克族有個講究,不喝粥就意味著沒有過這個節(jié)日,所謂“納吾肉孜粥“,就是家家戶戶用上一年剩余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7種佐料煮成的稠粥。
做這種粥時一般不宰殺牲畜,要用往年剩余的糧食和冬宰后貯藏了一個冬天的熏肉制作,并盡可能做的豐盛些,表示家里年年富足有余。
做粥的原料有大米、小麥、大麥、面粉、葡萄干、牛奶、熏肉等7種原料,舉行完納吾肉孜節(jié)祈禱儀式后,龐咚咚跟隨海米提在爺爺?shù)臍址砍栽顼垺?p> 吃過早飯,龐咚咚走出氈房,發(fā)現(xiàn)果子溝草原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家中“憋”了一個冬季的老人、小孩都出來享受陽光的沐浴。
雖然果子溝草原的氣溫還很低,草原陰面或凹陷處還有尚未融化干凈的冰雪,但人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脫去厚厚的冬裝,站在遼闊的草原上三五成群,曬太陽、諞大拉子、玩耍,開開心心地歡度納吾肉孜節(jié)。
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本民族的節(jié)日盛裝,見了面用本民族的禮節(jié),拉著對方的雙手,貼貼臉頰,互相問候和祝愿著。
龐咚咚加入到婦女們熬制那吾肉孜粥的隊伍里,做這個納吾肉孜節(jié)飯比較講究,要將七種原料的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樣的納吾肉孜飯。
哈薩克族在納吾肉孜節(jié)熬制的這種粥一般叫畢岱闊杰,較濃的粥可當飯食用,稀的可作飲料解渴用。
以前的游牧生活時期,沒有工具,就將小麥、大麥、塔爾米、小米等囫圇食用,先把小麥、大麥炒熟,再將塔爾米、小米先用水煮熟,然后炒干,臼搗去皮。
炒熟的小麥、大麥也是先在臼內(nèi)搗碎,然后用水煮熟做粥食用,倒入鍋里適當加水加鹽,再添加適量油、肉及其他食料,用小火燜煮一個半小時,肉、小麥等煮爛,成為粥樣即可,然后適當?shù)谷肽谈泶裰?、酸奶或鮮奶,就可以食用。
龐咚咚聽海米提的小嬸嬸說,還有一個制作那吾肉孜粥的方法,煮肉時將搗好的小麥等食材倒入鍋內(nèi)一起煮,在肉湯里煮成的這種粥更是別有風味。
畢岱闊杰除在家庭里當做午餐和晚餐食用外,還可以用于接待貴客的招待佳餐,這種肉湯里煮成的畢岱闊杰必須添加奶疙瘩汁或酸奶,哈薩克族把它稱作布依拉闊杰。
關(guān)于納吾肉孜節(jié),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個節(jié)日的來歷和天空中的星座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哈薩克族的祖先認為,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
每到“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降落、白羊星上升的時刻,人們選擇這個時刻過節(jié),是希望驅(qū)走病源,人畜兩旺,迎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肉孜也有“送舊迎新”的含義。
到了晌午,海米提爺爺家的氈房前擺放著一口大鐵鍋,鐵鍋下的松木枝已將鍋里的粥煮的熱氣騰騰,空氣中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
中午,果子溝草原的牧民們在自己家的大鍋前品嘗那吾肉孜粥。
在稍稍平坦的草地上,能歌善舞的男女老少開始了冬不拉彈唱、載歌載舞,歌手彈唱著“納吾肉孜歌”,預(yù)祝新的一年人畜興旺、奶食充盈。
不遠處廣闊無邊的高山草原上正表演著叼羊和“克孜若瓦爾”等活動,好不熱鬧。
“克孜若瓦爾”(姑娘追)開始了,這是草原未婚青年男女最喜愛的一種娛樂游戲,也是他們表達愛情的一種特殊方式。
游戲開始時,一對青年男女騎上駿馬,并駕齊驅(qū)緩緩而行,奔向指定的地點。
路途中,小伙子對他心儀的女孩表達愛意,在返回途中就開始“姑娘追”了。
小伙子掉轉(zhuǎn)馬頭在前面狂奔,姑娘在其后緊追不舍,追上后任意揮鞭抽打,小伙子不得還手。
倘若姑娘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便會鞭下留情,姑娘頂多是高高舉起鞭子,輕輕抽打一下而已,小伙子心里也是甜蜜蜜的。
倘若姑娘看不上這個小伙子,那他就要多吃些苦頭,身上會被姑娘一陣狂抽。
這幾天,大家都盡情得唱著、笑著,抒發(fā)著內(nèi)心的喜悅,牧民們都知道,等到納吾肉孜節(jié)過后,意味著頻繁的遷徙轉(zhuǎn)場生活又要開始了,大家又要開始忙碌的生活了。
傍晚時分,海米提跟爺爺宰殺了一只大肥羊,大家要吃手抓羊肉。
夜深人靜,墨藍的天空顯得深邃高遠,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散落在草原上的氈房傳出一陣陣歡快的歌聲和冬不拉“咚咚咚”的彈奏聲。
牧民們坐在自家的氈房里,低矮的茶幾上擺著大塊的手抓羊肉,還有油炸果子、奶疙瘩等哈薩克零食,一家人都其樂融融地過著屬于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
由于龐咚咚是漢族姑娘,爺爺對她格外重視,再加上她懷有身孕,讓她坐在茶幾下手吃飯。
她并未像海米提的嬸嬸們蹲在金色的薩瑪瓦爾(哈薩克族燒茶的炊具)旁給男人們倒奶茶。
海米提小嬸將熱騰騰的手抓羊肉端了上來,海米提小叔雙手捧著羊頭遞給坐在上座的爺爺。
爺爺接過羊頭,說了一句祝福語,“祝愿牲畜滿圈,奶食豐盈”。
然后,他取下腰間的皮杰克(鋒利的小刀),先在羊臉上割了塊肉放進自己嘴里慢慢吃了起來。
隨即,他連著割了幾塊羊耳朵分別遞給四個年幼的孫子,叮囑他們要聽老人的話。
接著,爺爺又割了兩塊舌頭肉遞給海米提和龐咚咚,叮囑他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既要聽話又要會說話。
一個晚上,龐咚咚和她的哈薩克族親人們唱著、吃著、跳著,良宵一夜盡情地彈唱。
海米提拉著妻子走到氈房中間的空地上,夫妻倆跳起了傳統(tǒng)的哈薩克舞蹈《哈拉卓爾哈》(即“黑走馬”)。
這是一個模仿飛禽走獸動作的舞蹈,經(jīng)過哈薩克牧民的加工演繹后,夸張幽默、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孕婦龐咚咚為親人們跳著舞著,海米提彈著冬不拉盡情的唱著,龐咚咚高挑的身材扭動著妖嬈的動作,從背影上看,著一身哈薩克服裝的她完全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哈薩克姑娘。
跳完舞蹈的龐咚咚大汗淋漓,有些疲倦不堪,海米提見狀拉著妻子的手離開氈房。
倆人手牽著手朝他們休息的氈房走去,龐咚咚想到白天的“姑娘追”。
她斜睨著英俊的海米提打趣道:“你在草原那些年被多少姑娘用鞭子抽打過?”
海米提雙手摟住妻子,下巴放在她的頭頂,仰望著藍色的天空,幽幽地說道:“我在草原居住的那幾年,只是個看客,不敢玩姑娘追的游戲,因為我心愛的姑娘不在果子溝草原。”
龐咚咚想著孤獨思念海米提的幾年生活,漫長而又孤寂,她動情得哭了。
翌日,龐咚咚并未參與到草原上人們走家穿戶的拜年活動中,而是跟著海米提看著爺爺馴服著去年的那只雛鷹。
廣仁鄉(xiāng)的別克波拉提和田坤蓉生育的三個孩子里,最聰慧的是女兒米娜,最憨厚的是兒子開伊山,最狡黠的是幺女阿熱依。
聰慧的米娜從小就酷愛學(xué)習(xí),幼時的米娜在姥姥田老太太和媽媽田坤蓉的教育下,五歲就將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
當同齡的孩子們流著鼻涕玩羊必石、踢毽子、扔沙包時,文靜秀氣的她爬在小桌旁做著姥姥給她安排的算術(shù)作業(yè)。
到了上學(xué)的年紀,她同街坊四鄰的孩子一起上了小學(xué)一年級,不到半年功夫,聰慧的她連跳兩級,在三年級上課,成了廣仁鄉(xiāng)的神童,別克波拉提最寵愛這個聰慧無比的女兒。
“功夫不負有心人”,16歲的米娜民考漢考上了北京醫(yī)科大學(xué),加上預(yù)科班一年,她要在北京學(xué)習(xí)生活6年。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涉及各方面的領(lǐng)域在沉睡蟄伏了十幾年后,隨著改革開放萬物開始復(fù)蘇起來。
但在這個時代,中國的法制在起步階段還仍不健全,被固步自封了許多年的老百姓在茶余飯后,除了嘮叨頻頻出現(xiàn)的腐敗問題外,他們最擔憂的還是令人心驚膽寒的“路霸”現(xiàn)象。
一輛從北京駛向新疆的綠色鐵皮火車,吐著沉重的粗氣拖著笨重的身軀在荒蕪人煙的鐵軌上艱難的蠕動著。
在北京醫(yī)科大學(xué)度過大一生活的米娜,來到熙熙攘攘的火車站,跟隨著黑壓壓的人群擁擠著上了火車。
按照車票的位置米娜總算艱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對而坐的長條椅子上已經(jīng)坐了一對中年夫婦。
米娜站在走道上,提著自己沉甸甸的行囊準備朝座椅上的行李架上放。
可惜,瘦弱的女孩剛舉起行囊就雙手發(fā)軟,幾次都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