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可講究的比較可靠的古史,姑且從虞、夏起開始?!旧袝鴮懹趫颉⑺磿r期,論語也僅僅寫了最開始也僅只有堯、舜,史記才上溯黃帝。此從孔子與六經(jīng)來講,確實不失為其謹嚴的態(tài)度?!刻啤⒂輹r代的情形,決不能如尚書、堯典中所記載的美,盛。堯典虞廷九宮,【上有百揆,即宰相?!坑頌樗究眨局髦嗡緝?nèi)政?!織壓箴ⅲ菊乒苻r(nóng)政。】封為司徒,【掌管教化?!扛尢諡槭浚局饕乒芩痉ㄅc軍事。】垂共工,【掌管工務(wù)?!恳嬲朴?,【掌管山澤。】伯夷為秩宗,【掌管郊廟祭祀?!抠绲錁?,【掌管詩歌音樂助祭?!魁埣{言,【掌管出納詔命,就好像周朝的內(nèi)史、漢朝的尚書。】與秦、漢的九卿相似,意義深長遠。從這可以看出儒者的依托古代改制。不然唐、虞時期中國的政制已如此完美,那為什么二千年后到秦、漢時期,轉(zhuǎn)而開始倒退。大抵堯、舜、禹的禪讓,只是古代的一種君位推選制,經(jīng)后人的傳述而變得理想化。
唐、虞為今山西南部的兩部落。陶唐氏也為今山西南部【堯建都城于平陽?!恳粋€精于燒制窯土的氏族,【“陶”、“唐”、“堯”皆指燒窯事業(yè)一說?!坑杏菔蟿t是一個山澤漁獵的氏族,【“虞人”掌山澤狩獵的事物?!慷c陶唐氏的聚居地略微相近?!舅唇ǘ汲怯谄掩妫c有虞鄉(xiāng)縣靠的比較近?!慷娜藙t發(fā)源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說的中原華夏之地。鯀與禹則又分別為一族,其居地起始于河南嵩山山脈中。曰“有崇伯鯀”崇即嵩。山海經(jīng)中所寫“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禪渚在河南陸渾。禹都陽城,【世本?!筷柍窃卺陨较隆!居钟腥苏f禹建都城在陽翟。陽城河南登封;陽翟,今禹縣,方圓數(shù)百里。游牧的民族習(xí)慣移徒,古人的都城,同時有兩三處不足以成為奇異。】華夏連稱,嵩山山脈亦得華名。國語“前華后河,左洛右濟”,華在洛的東邊,即現(xiàn)在的嵩山。又說史記里魏有華陽,司馬彪說:“華陽,亭名,在密縣?!敝芏Y職方豫州“其山鎮(zhèn)華”。都可以作為存在的證據(jù)。即舜的故事,亦先發(fā)源于與夏氏族相靠近的地方。世界上本“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舜的兩個女兒為湘神,湘即襄水,是現(xiàn)在的漢水。與四岳、三涂齊稱,也都在嵩山山脈。夏氏族從這里向北方移動,河南、陜西、山西三省相交繞著黃河西部的一個地方,【就是“西部”,于是下面稱“東部”者來說?!坑袔讉€天然的渡口,開始為古代虞、夏氏族活動的區(qū)區(qū)。史記記在虞夏都在顓頊的后面,證明他們血統(tǒng)相近。【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夏或如姬、姜?!慨?dāng)時還沒有有國家的概念,各部落之間互相推舉一個有威望的酋長當(dāng)各個部落的共同的酋長?!炯瓷袝兴f的“岳牧咸薦”。】比如烏恒、鮮卑、契丹、蒙古,他們的君主都是由推選漸漸演變?yōu)槭酪u。唐、虞時代的禪讓制,也可以當(dāng)成這樣子看。
禹的后代是啟,大概從這開始進入了君位世襲的時代,那么已經(jīng)儼然有了國家的規(guī)模?!具@就像契丹中有耶律阿保機。蒙古自從成吉思汗后,大汗的位置,雖然并非成吉思汗的子孫莫屬,然而忽必烈仍然有理由推辭上位,從仁宗開始自建立皇儲?!繌膯⑸衔灰院笠院笠驗榫皇酪u的制度已經(jīng)定了下來,于是有了夏王朝的建立。
三、夏代帝王及年歷史記夏本紀紀載:夏帝王只有名字以及皇帝在位次數(shù),并沒有在位年數(shù)?!敬蟠鞫Y記少閑篇:“夏朝,于十七世結(jié)束,有末代皇帝夏桀?!眹Z轅語:“孔甲亂夏,歷經(jīng)四世皇帝崩塌?!倍寂c歷史中所所記載的相符合?!肯某蟾旁谒陌?、五百年之間。夏代帝王系表:史記僅僅說:自禹至桀,十七個皇帝,十四世?!緩倪@里可以看出司馬遷寫書的謹嚴。如果不是沒有證據(jù),這十七君、十四世的名字順序,從哪里憑空寫出?憑空寫出又又有什么意義呢?
劉歆三次修改【見漢書律歷志引?!空f夏四百三十二年。竹書紀年【史記集解引?!肯乃陌倨呤?,今按照:史記商本紀所記載商代帝王已經(jīng)有殷墟中所得的甲文為證,了解了這個朝代不是虛構(gòu)的。商本紀諸帝王可以相信,夏本紀諸帝王可以信也可以不信?!旧虦郧吧檀韧跸裙?,正與自從禹開始的年世相當(dāng)。史記所記載的商先王公已經(jīng)有了甲骨文為證據(jù),史記中記載的夏朝的事,自可不必驗證并相信?!恳匀暌皇肋@樣來說,那么十四世、十七君,四百七十余年,也有很大的相似。孟子說:“由堯舜到湯,大約五百多年”
四、虞夏大事
虞、夏時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舜、禹與苗疆的斗爭。
舜、禹征戰(zhàn)三苗,可以在尚書中見到很多次、【堯典、皋陶謨、禹貢、呂刑都說過這件事。】戰(zhàn)國策、【秦策一見,魏策二見。】墨子、【二見?!寇髯印ⅰ径??!宽n非子、賈子新書、準南子、【三見?!葵}鐵論、說苑諸書,可以肯定是古代的一件大事。
比較古老的說法為三苗是九黎蚩尤氏的后代?!旧袝鴧涡桃约俺Z?!坑终f三苗、九黎都是顓頊的后代。【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咳绻沁@樣子,那么三苗和虞夏是同族相爭。史記說:昌意取蜀山氏女生下了顓頊。蜀山即是涿鹿之山,涿鹿又是蚩尤的故鄉(xiāng),那么虞、夏與三苗的這一戰(zhàn)爭,就好像黃帝與蚩尤的斗爭,都幾乎在今河南西境北及山西兩省黃河中游的兩岸。
魏策吳起說過:“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后世誤認為渭水在湖湘之間。只有洞庭、彭蠡地位左右互換,又說古衡山不是指湖南,并且不在三苗的北方。古河域也有叫彭蠡的地方?!驹斠妳问洗呵飷垲?、淮南人間訓(xùn)?!拷睗h水流域也有叫洞庭的地方?!境o所泳洞庭是也?!看呵飼r期河?xùn)|地區(qū)有茅戎,又有陸渾蠻氏,也稱為戎蠻子。杜注說:“在河南新城縣。”苗與茅、蠻發(fā)同一聲。古三苗疆域大概便以此衡量。正好和虞、夏地盤接壤。舜、禹驅(qū)趕逼迫苗民,緩慢的向西遷徙,這就是所說的“竄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如果三苗在湖湘等地,不應(yīng)該驅(qū)逐到今天的甘肅境內(nèi)。古時候又說:三苗,姜姓。尚書呂刑說到苗民制刑,呂國河南南陽,正是古代四岳姜姓的聚居地,本來是古時候苗族的地盤,故引以為誡罷了?!痉妒虾鬂h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其國近南岳?!睗h人多指南陽衡山為南岳?!?p> 又有禹、啟與有扈部的戰(zhàn)事。啟討伐有扈,詳情見尚書甘誓、呂覽先己諸篇。鄭玄以為在魏。大戰(zhàn)于甘,即左氏王子帶兵出征邑也?!疽娰叶哪??!康刂吩诮衤尻柕臇|南方。尚書甘誓,墨子引作禹誓,莊子人間世也說:“禹王攻擊有扈?!眳问险兕愒疲骸坝砉ゲ芪?、屈鷔、有扈以行其教。”是禹王朝時勢力向東擴散到扈。漢書地理志:右扶風(fēng)鄠縣古有扈國。特以同音說之,恐不如鄭玄以為在東者為信。【高誘注:“有扈是夏啟庶出的兄長,因為堯、舜舉賢,禹偏偏讓位給子,因此討伐啟?!蹦敲春湍印⑶f子所說的均不符合,恐怕是后人猜測說出的?!恳虼俗运?、禹、啟以來,虞、夏氏族驅(qū)逐苗民來鞏固西方邊境,又攻擊有扈部來擴張東邊的領(lǐng)土。
大多說夏人先發(fā)源于今河南嵩山山脈的中部,在伊、洛上游,夏朝的勢力依次沿著伊、洛向東北下游擴張。另一方向自河南省西部向北渡過黃河抵達今山西省的南部,東及太行山南端盡頭的以西。因此其地都稱為大夏。史記說:“禹鑿龍門,通往大夏?!庇终f:“齊桓公討伐大夏國。”左傳祝佗說:“唐叔封于夏墟。”古時候的人又說禹定都安邑,都指的是山西南部中條山經(jīng)過南方沿河一帶而說。又一方面則說沿河南邊向東往下,慢慢的到達于今山東、河北境內(nèi),于是與東方黃河下游各個民族勢力相接觸。這可以和后羿、寒浞與少康中興的事一起說之?!敬耸乱娮髠飨骞哪辍Ч?。】后羿本國在鋤(河南北部滑縣東),【史記正義引括地志:“故鋤城在滑州衛(wèi)城縣東十里?!奔唇窕h東十五里之鋤城?!咳胂某癁槌级w到有窮?!臼酚浾x引晉地記:“河南有窮谷,本有窮氏所遷?!弊髠鞫ü吣辏骸皢挝涔?、劉桓公敗尹氏于窮谷”,文選洛神賦注引華延洛陽記:“城南五十里有通谷”,就是那個地方,后人因“窮”名不美而易之?!恳蛱抵庇诼灞恚舅畠?nèi)為汭,外為表,洛表,洛之南。】拒絕太康而入居斟尋。【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漢書音義:“斟尋在河南。”竹出紀年:“太康住在斟尋,羿也住在斟尋,桀又居之?!弊髠鳎ㄕ讯辏骸敖?、尋潰”,杜注:“鞏縣西南有在名鄩中。”張儀列傳正義引括地志:“鞏縣西南五十八里故鄩城?!薄咳〈某?dāng)皇帝,又被他的大臣寒浞滅亡。寒國名,本來在東方?!径蓬A(yù)云:“北海平壽縣東有寒亭?!苯裆綎|濰縣東北五十里?!夸酚秩〈篝?,又滅夏朝的斟灌?!尽罢骞唷贝础拔溆^”,夏后相(太康子)為羿所逼,出依斟灌,見吳世家集解,及左哀元年疏引賈逹說。灌臨河津,故亦曰“灌津”。為斟姓之墟,故曰“斟觀”。在今山東曹縣西故觀城。即春秋衛(wèi)國地界。其時夏都蓋自斟尋東北退至斟灌?!渴蛊涠訚蔡庍^,豷處弋。【“斟灌”或作“斟戈”,則戈即灌也。則“過”或即是:“鄩”。蓋寒浞滅此二邑而分使二子處之?!慷暮笙嗟膬鹤由倏党鲎咔巴杏荩驹诤幽?。左傳杜注:“梁國有虞縣?!薄肯某疾易杂胸稀舅?jīng)注:“大河瀆西流經(jīng)西平原鬲縣故城西?!钡乩碇驹唬骸柏?,故有窮氏后羿國?!薄繗⒑贰6倏底员M【漢書續(xù)志:“梁國虞有綸城,少康邑?!痹诮駳w德?!繌?fù)國。【少康滅澆于過,至其子杼。又滅豷于戈。寒氏遂亡?!看艘皇驴梢砸娤拇鷩业囊?guī)模已經(jīng)頗為壯大。有同一個主人、屬邑、分國、敵國等關(guān)系,不能僅僅以游牧民族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