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戰(zhàn)國二百四、五十年的斗爭,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滅六國,而中國史遂開始有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政府出現(xiàn)。漢高稱帝,開始有一個代表平民的統(tǒng)一政府。武帝以后,開始有一個代表平民社會、文治思想的統(tǒng)一政府。中國民族的歷史正在不斷進步的路程上。
一、秦漢帝系及年歷
秦自統(tǒng)一稱帝至亡,凡三君,十五年。
秦帝系表:
漢自高帝至平帝凡十一君,一百一十一年。王莽自攝政至建新朝迄亡,共十八年。
西漢帝系:
二、國家民族之摶成
秦人統(tǒng)一,此期間有極關(guān)重要者事:
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厩夭⒘鶉纸ㄋ氖?,(詳下。)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國疆域之大輪廊?!?p> 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敬呵飼r代華、夷雜處之局,逐漸消融,而成“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社會?!?p> 春秋時華、夷雜處之大勢,粗略言之,徐有淮夷,青有萊夷,雍有犬成、義渠,豫有陸渾之戎,冀有鮮虞、赤狄、白狄、山戎,荊揚有蠻。經(jīng)春秋至戰(zhàn)國,西北諸國有漸次城郭化者,亦有漸次驅(qū)逐而北避者。秦、趙、燕三國競務(wù)拓邊:燕開漁陽、右北平、上谷、遼西、遼東諸郡;趙滅中山,【其先為鮮虞國,先滅于魏,為魏別封?!块_雁門、代、云中諸郡,秦開九原、隴西、北地諸郡,魏開上郡亦人秦。中央諸戎則以韓、魏滅伊、洛諸戎,楚破南陽九夷而漸就消滅。東方淮海諸夷,率與諸夏同化。南方則有楚、越兩國之辟地。大抵今浙江、福建兩省為越人所辟;
【秦始皇使王翦定楚江南地,又降越君,置會甌,君海上,為今溫州等處;或都東冶,君閩中,為今福州等處。始皇薨,閩越君無諸、東越君搖,率兵助諸國滅秦。其后東甌悉眾徙中國,處江、淮間。閩越分立東越,又徙其民江、淮?!亢?、云、貴為楚所辟?!境逋鯐r,使莊蹺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定滇,欲歸報,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眾王滇。惟湖南湘西,自秦昭王置黔中郡,漢改武陵郡,而其地蠻族仍各自禹部落,開化有反緩于川、滇者?!堪汀⑹駝t開于秦?!緯r在惠王時。】兩廣、安南則在秦并六國后始為中國郡縣。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圖,沐浴寢饋于同一文化,以中國人治理中國疆土,發(fā)展文化,蓋自此始大定其基礎(chǔ)。
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chuàng)建。【封建制破棄,郡縣制成立,平民、貴族兩階級對立之消融?!?p> 封建制逐步破壞,郡縣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戰(zhàn)國已然。雖封建遺形尚未全絕,然終不能再興。且其勢如危石轉(zhuǎn)峻阪,不墮于地不止。漢初先則有異姓封王,繼則封王惟限于同姓,又次則諸王惟得衣租食稅,同于富人;此自景、武下逮東漢,封建名存實亡,尺土一民,皆統(tǒng)于中央,諸封王惟食邑而已。
至魏則井邑入亦薄。隋矯魏孤立,大封同姓,并許自選官屬,然劉頌言其“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蓋亦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乃西漢景、武以后法度耳。至晉惠帝立后,諸王或鎮(zhèn)雄藩,或?qū)3?,遂有八王之亂;然此乃權(quán)臣之擅政,非古代封建之比。
下至南朝,宋,齊、梁諸代,宗室諸王皆出為都督、刺史,星羅棋布,各據(jù)強藩,假以事任,矯東晉中央衰替之勢;然此特援引親族以踞要位,其權(quán)重在為守令,不在為王侯。
唐封諸王不出閣,有名號,無國邑,空樹官僚而無蒞事,聚居京師,亦僅衣稅食租。惟明初封諸王,欲以封建、郡縣相雜,然一、再傳即廢。終明之世,仍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
再以封侯論,漢初諸侯亦猶有君國子民之意,景帝后事權(quán)即皆歸國相,侯國與郡縣無異;然尚裂土以封。東漢則多未與國邑,僅佩印受廩,列侯殆全同于關(guān)內(nèi)侯。又漢初丞相選用列侯,武帝時始有拜相封侯之制。東漢位三公者亦不復(fù)有茅土封,然漢人猶常稱“萬戶侯”,言其封食之大。至魏,雖親王所食未有及萬,諸將封多不滿千戶。【張繡封兩千戶,時謂例外。亦因其時戶口耗減。】
晉、宋以下,門第既盛,朝廷封爵乃不為重。至唐則并廢封爵世襲之制,爵僅及身而止;而所謂爵土亦祇是虛名。受封者于內(nèi)府給繒布,惟同俸賜,絶不足以擬古之胙土矣。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令諸功臣世襲剌史,長孫無忌等十四人辭曰:“違時易務(wù),曲樹私恩,謀及庶僚,義非僉允。方招史冊之誚,有紊圣代之綱。一也。臣等非才,愈彰濫賞。二也。孩童嗣職,寧無傷錦?一掛刑網(wǎng),自取誅夷。三也。求賢分政,寄在共理。封植兒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將焉用之?四也。”于是遂止?!咎瞥鯇易h封建,李百藥、馬周諸人皆反反對之?!坑^于此,則知封建制度已不能復(fù)行于后世。
以唐太宗之英武,唐初文、武諸功臣之出眾,誠使君臣割地,各自專制一方,相與和好連結(jié),征租訓(xùn)武,亦足各傳白年、數(shù)百年之外。所以不能爾者,由國人對于政洽意義之認識,久已不許復(fù)有貴族世襲封建制度之存在。此乃中國史進程中一極要綱目,不可不特別注意也。
四、為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之奠定?!敬司蛻B(tài)度傾向而言。】
大要言之,中周學(xué)術(shù)思想之態(tài)度與傾向,大體已奠定于先秦。
一曰“大同觀”。王道與霸術(shù),即“文化的世界主義”與“功利的國家主義”之別也。先秦思想趨向前者,以人類全體之福利為對象,以天下太平為向往之境界,超國家,反戰(zhàn)爭。秦漢大一統(tǒng)政府,在當時中國人心目中,實已為超國界之天下也。
二曰“平等觀”。階級與平等,即“貴族主義”與“平民主義”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后者,而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之主。舉其著者,如孔子之孝弟論、忠恕論,墨子之兼愛論,惠施之萬物一體論,莊周之齊物論,許行、陳仲之并耕論、不恃人食論,【此即均等勞作論?!棵献又陨普?,荀子之禮論,【即新人倫主義,以才智德行為君子、小人之新判別。其弟子韓非,持論雖褊狹,然亦可謂是一種在國家法律下之平等論也?!拷跃腿祟愔郏l(fā)揮其平等觀念之深義也。
三日“現(xiàn)實觀”。天道與人道,即“宗教”【此指俠義的宗教。】與“社會”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后者。莊老之自然哲學(xué),其反宗教之思辨最為徹底。人生修養(yǎng)之教訓(xùn),社會處世之規(guī)律,為先秦學(xué)說共有之精采。教育主于啟發(fā)與自由,政治主于德感與平等,對異民族主于與我同化與和平,處處表示其“大同”之懷抱。此乃先秦學(xué)術(shù)共有之態(tài)度,所由形成中國之文化,搏成中國之民族,創(chuàng)建中國之政治制度,對內(nèi)、對外,造成此偉大崇髙之中國國家,以領(lǐng)導(dǎo)東亞大地數(shù)千年之文化進程者,胥由此數(shù)種觀念為之核心,而亦胥于先秦時期成之也。
此四者,乃此期間沖中國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業(yè),而尤以平民社會之貢獻為大。即秦人之統(tǒng)一,亦為此種潮流所促成。
秦之先世本在東方,【史記秦本紀敘述甚詳?!繛橐笾T侯。及中潏始西遷?!酒淠改宋魍玲B(lì)山氏之女。】周孝王時,大駱適子成居犬丘,【今陜西興平?!慷臃亲邮紕e封秦。【今陜西隴縣東南?!科浜螅鹨蛔鍨槲魅炙鶞纾亲右蛔逡厍卣咚煊謻|兼犬丘故地。諸贏姓如江、黃、【左莊十九年正義、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啃臁⒀?、【左昭元年正義?!苛?、【左僖十七年有梁贏。又潛夫論?!扛稹ⅰ咀筚沂吣?,有葛贏?!孔T、【史記、潛夫論。】莒、【潛夫論。】鄖、【左桓十一年,宣二年。】終黎、【史記伍子胥傳索隱?!跨婋x、【史記秦本紀集解、水經(jīng)淮水注。】淮夷、【路史后記注?!考皯?zhàn)國之趙,皆在東方。秦、晉于春秋時世為婚姻,時無以秦為夷狄者。戰(zhàn)國之秦乃如春秋之楚,不得即此謂秦果夷狄。
三、第一次統(tǒng)一政府之出現(xiàn)及其覆滅
秦并六國,中國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統(tǒng)一的路。此不專因于秦國地勢之險塞及其兵力之強盛,而最要的遠是當時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之富強,得東方游仕之力為多,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雎、蔡澤、呂不韋,皆東方人也,彼輩皆不抱狹義的國家觀念。【即如魯仲達力反帝秦,亦就文化上立論,并非狹義的愛國主義。】若使東方貴族機體不推翻,當國者盡如平原、信陵、屈原、韓非之徒,平民學(xué)者不出頭,游仕不發(fā)跡,一般民眾皆受狹義的貴族政體之支配,則秦人力量便不夠并吞東方。即以始皇一朝相臣言之。相國呂不韋、【始皇即位拜,十年免?!坎骄?、【九年拜,二十一年貶。索隱曰:“昌平君,楚之公子?!薄坎木?、【九年拜。】丞相王綰、【二十八年拜?!坷钏埂ⅰ径哪臧??!咳ゼ病救吣臧?。】諸人,似乎全非秦之貴族。如呂不韋、昌平君、李斯則明屬東方人,呂、李明是平民階級。秦政府實一東西混合的政府,【即超過界的?!恳嗍且毁F族【秦王室。】與平民合組的政府?!舅^布衣卿相之局?!壳亟鍠|方人力得天下,自不能專以秦貴族統(tǒng)治。故始皇雖為天子,子弟下儕齊民為匹夫,更不封建。雖系始皇卓識,亦當時情勢使然。
府對統(tǒng)一事業(yè),亦大有努力,舉其要者,如廢封建行郡縣。
此種趨勢,雖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即然,然明白肯定的廢封建則自秦始皇統(tǒng)一后始。時丞相王綰即請立諸子,封王荊、齊、燕諸地,李斯不謂然?!緯r斯為廷尉?!渴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復(fù)立國,是樹兵也。”卒從李斯議。其后博士齊人淳于越又主封建,謂:“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薄究たh政治在當時實是有史以來之創(chuàng)局也?!控┫嗬钏沽Τ庵?,至為請焚書。封建、郡縣兩政體之爭論,乃當時最要一大事。李斯學(xué)術(shù)上承荀卿,始皇亦本于息戰(zhàn)弭兵之見地,不復(fù)封建。【郡縣則天下為一家,可望永久和平,封建則依然列國并立,難免兵端。此實當時一種極純潔偉大之理想,所謂“平天下”是也?!壳鼐即朔?,于中國史上政體之躍進有大功績。后人空以專制譏溱,殊欠平允。
又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從廷尉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略考之:
1隴西昭王二十八年置。13上谷始皇二十三年因燕置。25黔中昭王三十年置。漢志失載。
2北地亦昭王置。以上二郡當在今甘肅境。14遼西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26長沙始皇二十三年、四年滅楚置。以上二郡當今湖南境。
3上郡昭王三年置。15遼東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北、熱河、遼寧境。27楚郡亦始皇滅楚置。治陳,亦曰陳郡。漢志失載。
4云中始皇十三年因趙置。16河?xùn)|昭王二十一年置。28九江始皇二十四年置。
5漢中惠王后十二年置。以上三郡當在今陜西境。17太原莊襄王四年置。29泗水始皇二十三年置。
6蜀郡惠王二十七年置。18上黨昭王四十八年置。30碭郡始皇二十二年置。
7巴郡亦惠王時置。以上二郡當在今四川境。19雁門始皇十三年因燕置。31薛郡始皇二十三、四年置。
8邯鄲始皇十九年取趙置。20代郡始皇二十五年因趙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西境。32會稽始皇二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江蘇、安徽、浙江境。
9巨鹿始皇二十五年滅趙置。21三川莊襄王元年置。33齊郡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
10廣陽始皇二十一年滅燕置。漢志失載。22潁川始皇十七年置。34瑯琊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
11漁陽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23南陽昭王三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南境。35東郡始皇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東境。
12右北平始皇二十年因燕置。24南郡昭王二十九年攻楚置。此略當今湖北境。36閩中與會稽同年置。當今福建境。漢志失載。
又增九原、【始皇三十三年開河南地置。略當今綏遠境?!磕虾?、桂林、象郡、【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境地置。略當今兩廣乃至安南境。】東海、【始皇三十四年置。今江蘇、山東境?!抗菜氖豢ぁ_吙な?,近邊二郡,【黔中、長沙?!績?nèi)郡二十一,境土略與今相當。惟北盛于南,與后世異。
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以解消封建時代之武裝。
當時國境,皆筑長城為防。【魏兩長城:一曰“固陽長城”,在今陜西境,由今華縣達榆林,南北千余里;一曰“滎陽長城”,在今河南境,由陽武達密縣,南北數(shù)百里。齊亦有長城,在今山東境,由平陰達諸城、瑯邪,盡海濱,東西千余里。燕亦有兩長城:一曰“外長城”,由今河北懷來達遼寧之遼陽,東西二千里;一曰“長城”,在今河北易縣西南,延袤數(shù)百里。趙則有“捍關(guān)”,在今陜西膚施西北,北捍胡,西捍秦,長千五百里。楚自春秋已有“方城”,入戰(zhàn)國,益增筑,在今河南境,以方城縣為中樞,南經(jīng)南陽達泚陽,北達葉縣魯山,亦有遺跡,屈曲數(shù)百里。】割地裂疆,遠者五、六百年,近亦一、二百年。又有堤防【齊與趙、魏以河為境,各自筑堤?!坑?,而以鄰國為壑?!疽嘤雄账幌?,以害鄰國?!恐袊щs破碎,固若自古已然。秦廷努力鏟削決通,于中國大一統(tǒng)之形成,良有大功也。收兵器,鑄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此蓋均為一種弭兵理想之實施。后人專以專制說之,殊非事實。
又建設(shè)首都,移東方豪家十二萬戶于咸陽,興建筑?!緦m殿與陵寢?!?p>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則咸陽之新建筑,實匯合當時營造藝術(shù)之大成也。其經(jīng)營陵寢,亦承儒家理論,而藉以充實中央?!疽蛴辛陮嬕泼?。漢承其制?!坑谖镔|(zhì)上,【即文物上?!吭斐扇珖惭鲋率锥迹诮y(tǒng)一精神亦殊重要。
巡行郡邑,筑馳道。
始皇凡五巡狩?!径吣晔籽搽]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今甘肅固陽)。二十八年始東行,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泰山,南登瑯邪,遠過彭城,西南渡淮至南郡,浮江(即漢水)由武關(guān)入。(后人誤謂始皇至湖南。)二十九年再東巡,經(jīng)陽武登之罘(fú),遂登瑯邪,道上黨入。三十二年四次出巡,東北至暍石(今河北昌黎縣),從上郡入(今陜西延綏一帶)。三十七年第五次,至云夢(今湖北境),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塘,上會稽,還過吳,并海北上,至瑯邪、之罘渡河至沙丘(今河北平鄉(xiāng)縣),遂道卒?!寇囖H馬跡遍中國,賈山謂:“秦為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其制度之壯麗可想。
統(tǒng)整各地制度文化風俗。
此觀秦各地刻石文辭可知?!厩乜淌o傳者凡七:曰嶧山、泰山、瑯邪、之罘、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樞翱淌行?、重農(nóng),為此后漢治之本?!坑质蓟识暝疲骸耙环ǘ群馐沙?,車問軌,書同文字”,此亦統(tǒng)一工作上極重要之事務(wù)。
開拓邊境,防御外寇。【筑長城及戍五嶺?!看私詾橥瓿纱笠唤y(tǒng)的新局面所應(yīng)有之努力。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此項理想,淵源于戰(zhàn)國之學(xué)術(shù)?!壳卣皇轫樦鴷r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
至于秦以一皇帝【異乎以前所謂“王天下”?!扛叱龊豕?、卿、守、令百僚【異乎以前之貴族世臣、封建列侯。】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公、卿、守、令百僚若世襲,則仍是往者封建覆轍。若王位不世襲,則易啟紛爭,非長治久安之局?!糠乔鼐继幮姆e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緸榫邿o此力量,為臣者無此心理。】秦廷有集議之制,【如始皇時議帝號、議封建、議刻石頌功德、議封禪。二世時議尊始皇廟?!繛閮蓾h所承?!疚鳚h,如議立君:昭帝崩,群臣議立廣陵王,霍光承太后詔立昌邑王,又議廢之。如議儲嗣:成帝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等入禁中,議立嗣。議封建功賞:如甘延壽、陳湯元帝時,矯詔誅郅支單于,朝廷屢議其功賞。民政法制:如昭帝時議鹽鐵。獄訟:同姓者如淮南王獄;異性者如魏其、武安侯相爭。邊事:如馬邑之謀。皆付廷臣群議。東漢,如議立君:質(zhì)帝崩,大集議立桓帝,梁冀主之,而李固、杜喬強守立清河王蒜不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袁紹橫刀而出。議遷都,如董卓議遷長安。議食貨:肅宗議復(fù)鹽鐵。其他如議宗廟郊祀典禮,議選舉刑法等,不勝舉。】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議,猶與春秋列國貴族世卿之世略似。就此種政制風格言之,亦非一君權(quán)專制獨伸之象。
秦代政治的失敗,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秦人以耕戰(zhàn)立國,全國民眾皆充兵役,名曰“黔首”?!疚河小吧n頭”為平民軍隊之一種,“黔首”殆于“蒼頭”義近?!课┰趹?zhàn)國兵爭時代,以軍功代貴族,秦民力戰(zhàn)于外,歸猶得覬功賞。及天下統(tǒng)一,秦之政治亦漸上文治軌轍,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眾,如五嶺戍五十萬,長城戍三十萬,阿房役七十萬;此等皆為苦役,與以前軍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國,四境農(nóng)民行程相距最遠不出三、四日,每冬農(nóng)隙,為貴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過旬日,其事易勝。秦得天下,尚沿舊制,如以會稽戍漁陽,民間遂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謫”與“閭左戍”,【“七科謫”者,一吏有過,二贅婿,三賈人,四嘗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發(fā)閭左。閭左既空,常及閭右,其濫可知。秦自以農(nóng)戰(zhàn)立國,役不足乃謫賈人,此與東方社會經(jīng)濟情態(tài)亦不合。】陳勝、吳廣即由比起。
秦室本是上古遺留下來的最后一個貴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脫貴族階級的氣味下失敗,【役使民力逾量,即是氏族的貴族氣味?!恳廊皇≡谄矫耠A級的手里。
秦之統(tǒng)一與其失敗,只是貴族封建轉(zhuǎn)移到平民統(tǒng)一中間之一個過渡。
四、平民政府之產(chǎn)生秦滅六國,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步崩潰,而秦亡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quán)之初創(chuàng)。
高祖父稱太公,無名。母曰劉媼,并亡其性。高袓行三,故曰劉季,既有天下,因名邦。一時群臣,如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買、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織薄曲、吹簫給喪事,樊噲屠狗,灌嬰販繒,婁敬挽車,惟張良為韓相貴胄。漢初王后亦多出微賤。項羽、田橫之徒皆責族,而皆不能成事,此可以覘世變。
平民政府必然創(chuàng)建,殆為當時歷史趨勢一種不可抗之進程。然在平民政府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卻屢次有“封建”思想之復(fù)活。
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綰等議復(fù)封建,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等又議復(fù)封建。至二世皇帝元年,東方革命軍起,各為六國立后。漢高平項王,封韓信、彭越、黥布諸人為王;迨異姓諸王逐漸鏟滅,
又封宗室同姓諸王。直到景帝削平吳、楚七國之亂,平民政府之統(tǒng)一事業(yè)始告完成。當時平民政府的第二個反動思想則為“無為而治”。
漢初政府純悴代表一種農(nóng)民素撲的精神,無為主義即為農(nóng)民社會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儉無為、與民休息,遂為漢初政府之兩大信念。因亂后社會經(jīng)濟破產(chǎn),人心厭亂,戰(zhàn)國晚年黃老一派消極思想,遂最先在農(nóng)民政府里面得勢。
“無為”之實則為“因循”。因此漢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舊。【即如蕭何定律,而夷三族、訞言令、挾書律等皆存在。至孝惠、高后、文帝時逐漸廢除,惟精神上漢則恭儉,秦則驕奢,此其異?!繎?zhàn)國晚年申韓一派的法家思想,遂繼黃老而為漢冶之指導(dǎo)?!咎饭^申韓本于黃老,亦自就漢代情形言之?!?p> 此種趨勢,在文、景時逐漸開展。一面漢廷削平吳、楚七國之亂,一面又漸漸有所謂“酷吏”出現(xiàn),用朝廷法令來裁抑社會上的“游俠”與“商人”。功臣、列侯、宰相、大臣,亦不斷受朝廷法令制裁。中央統(tǒng)一政府之權(quán)力與尊嚴,逐漸鞏固,而后醞孕出漢武一朝之變法。
平民政府有其必須完成之兩大任務(wù),首先要完成統(tǒng)一,其次為完成文治。漢政府之實際統(tǒng)一,始于景帝。漢政府文治之蒸,則始于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