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許多事和朋友說我會做飯喜歡做飯,但并意味著我一定一日三餐都愛做飯和洗碗,雖然說“媽媽的味道”和愛的表達是我不斷研發(fā)新菜品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太繁瑣了,我們完全可以借助社會分工把碎片化的時間和精力管理起來,就像小澤媽說的,去做一些更容易快樂和排序重要的事情,畢竟你到了一定年齡會發(fā)現(xiàn)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什么都可能從量變到質變甚是裂變,而時間不會,是這世間最公平的不可逆的,每個人都如此,不問你身份地位影響力法則。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尤其是認真和勤奮工作、努力賺錢也不一定帶給你更多滿足感與價值感的時候,你會看淡一切,覺得“除了生死,并無大事”。你會注意沿途風景和經歷過程,而非只看結果或遠方。遠方是詩歌,近處是風景,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退一步有一步的穩(wěn)健,所以沒有二元對立只有多元思維和辯證法,所以有停下來等一等靈魂或空杯心態(tài),有過多不干涉別人命運的自覺和不為人知的敬畏,就像戴錦華老師說的,我承認這些時代的鴻溝,理解且包容,也保留自己一人愚鈍與天真,不辯,不跟……虛懷若谷與上善若水是一種心境與追求。
在主題為“日子得一天天過”的理想家年會沙龍現(xiàn)場,主持人向戴錦華提問:當下年輕人常用“躺”“卷”這類詞匯來形容自己,您覺得這種狀態(tài)在八、九十年代時會有嗎?
戴錦華老師表示沒人有資格評價下一代人,但相對來說,他們可能是20世紀以來最幸運的一代。當下集體的困頓和迷惘,是很少見到的。
“這個世界對于我來說變得非常陌生,我重新一無所知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的回歸,我必須開始重新學習,重新思考,我愿意和不同代際的人分享這個思考。”
視頻節(jié)選自2023理想家年會對談“日子得一天天過”,你可以在公眾號查看文字稿,也可以到看沙龍視頻。
#戴錦華#看理想#躺平#內卷
在我看來,承認自己“老了”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所以人生下半場,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無知,意識到時代紅利和個人成敗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意識到每一代人有各自的歷史使命與齒輪安排,意識到生命的卑微和脆弱,意識到悲憫天人和看淡自我與生死,這種介于哲學與玄學之間,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我們活得細膩又要粗糲,我們敏感但不脆弱,我們自我并不拒絕善良,我們追求真善美并不無視假惡丑,能發(fā)聲的發(fā)聲,能做事的做事,不一人包攬萬物,亦不自我懷疑人生。如此,就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也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也好,“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也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好,“淡看花開花落,靜觀云卷云舒”也好,忙碌在寫字樓格子間也好,自我放逐田間野地也好,都僅僅是一種人生選擇與表達,橫看側觀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立體鮮活又復雜多變的,一成不變的赤城和永葆初心的持久才難得可貴!
有網友說:這個戴老師有意夸大代際差距。侈談代際分裂不可調和,在明明應該建立兩代社會共識與凝聚社會共識的地方,故意夸大代溝。當青年人陷入困頓的時候,她卻說這是你們的事,我不知道,管不了。也無權去談。好輕松的深刻。中國知識界不但受極左的災難,受極右的災難,更瘦后現(xiàn)代主義的虛無主義的災難。這就是一個例子。那些跟帖中的年輕人幼稚無知,看不出其中的要害。
我只想說:許多年我不入文人墨客圈子,不愛看近現(xiàn)代尤其當代文學作品,喜歡實業(yè)興邦,愛和農民、流水線工人、實驗室工作人員等打交道,就是如今清談、媚俗與文人相輕太甚。這個信息爆炸甚至過剩的時代噴子太多,人云亦云者太多,認真思考和厚積薄發(fā)者太少,甚至關心人間和能接地氣說話的也甚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尤其公知需要慎重,不官僚主義,不高高在上,不人云亦云,不做烏合之眾,不袖手旁觀……
愿我們這一生遍歷山河,人間無二!
收到英國十歲小男孩James來信,我很感慨。作為一個善良的阿姨,誰能拒絕這樣一個小孩子的期待呢[捂臉]……
希望塵塵同學自己回第二封信吧,愿這一場中英友誼長存?,F(xiàn)在小孩子真敏感,反正塵塵沒有親兄弟姐妹,也不孤獨,也不想要弟弟妹妹[捂臉](有四個表哥一個堂哥,一個堂弟,一個表弟一個表妹,還有十六個我舅舅姨媽家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們[偷笑]),應該不會拒絕一個小哥哥吧[吃瓜]。
我覺得每個人都生而孤獨,無論是他(她)有著多么親密的關系,擁有父母和夫妻、子女、朋友、師生、同事之愛等,他最終要學會與自己朝夕相處和孤獨終老,畢竟每個人只能陪伴一段路程,因為恒久關系難得,我們才會向往白首之約或永恒之美。至少我和我兒子都很享受孤獨,很喜歡一個人玩。我覺得學會內心強大和享受孤獨是人生的必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