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宦明

40、經世致用、辯才無雙

宦明 五鼎食 3149 2021-09-06 00:20:57

  章祀從來不喜歡把別人的話奉為圭臬,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無錯的人,更不存在什么無錯的話。

  只是別人的話是否有錯,需要自己去嚴格辯證,理不辯不明,只有經過無數次辯證,才能證明到底誰對誰錯。

  而不是一聽到某個人說的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加以理智辯證,而是無腦進行運用。

  當章祀一番話說完,湛露一時間也默不作聲。

  一番談話下來,他看大概猜出章祀的學術范圍,大概要往哪個方面。

  雖然說這個方面不稀奇,遠有王安石,近有邱濬,而且期間南宋葉亮、陳適、陸九淵、朱熹、呂祖謙等人,都曾有過涉獵。

  其中以王安石的新學、葉適的永嘉學、陳亮的永康學最為徹底,那就是學以致用,不過看樣子章祀,好像有了更徹底的意思。

  由是湛露擔憂道:“大郎這是想法王、葉、陳、邱?”

  王安石就根本無需多言,自新政暴斃之后,他一直都是臭名遠揚,哪怕和他同樣思想的幾個大儒,同樣也沒有替他翻案的意思,甚至于一直到近代,這才有人替他喊冤。

  至于王安石對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具體功過如何,已經很難準確區(qū)分。

  但是葉適、陳亮二人那就可以說是鐵板的前車之鑒,因為牽涉黨爭,和理學一起朝廷確認為偽學。

  到了后面理學被恢復了名聲,可葉適、陳亮二人的學派,依然沒人理睬,到了明朝基本上都沒有人專門去研究二人學問了。

  至于邱濬,那也無需多言,他在如何鼓搗經世致用,可他的弟子,基本上沒有一個人得到真?zhèn)鳎蛘哒f基本上沒人用,只要邱濬一死,這一派很快也會無疾而終。

  如果說這是理學攻擊之下,這些經世致用的學術,使得大家不敢冒風險去研究。

  但朱熹推崇的實用,同樣也在無聲無息之中,被務虛作風給淘汰。

  他能想象到,章祀花費無數年的精力,將學術達至大成,最后要么就是后繼無人,使得學術就此變成一堆書本。

  或者是傳承下去,但在滄海桑田的變化里,最終如同理學一樣拋棄提倡的務實精神,變成如今日一樣腐朽的務虛主義。

  到那時今日批判理學的話語,也就該輪到批判章學了。

  籍此種種,前車之鑒下,湛露怎么可能放心的下,章祀去走這條看不到未來的路?

  “對!無論老師的靜坐養(yǎng)出端倪,疑或理學的遵天道而求其知也罷,在我看來都已經走偏了。圣人之道,直在踐行。

  如圣人初不議禮,后來反而崇禮,就足以說明,圣人之道,在于踐行。

  如果孔子不曾踐行,他又何故一改常態(tài)議禮?孟子又如何對禮諱言,而大談仁義?”

  章祀的看法,孔孟都是樸實的實踐者,他們只有將前面的道路,一一進行探索完畢,這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不然孔孟憑什么就覺得,仁義是人的根本,禮法是古代社會必須要的東西?

  孔孟之前不是儒家一家,他們也曾周游列國,也與天下大能進行辯論過,也成親自秉政過。

  或許他們的想法未必就別人覺得適合,但的的確確是他們進行了,一次一次的調解之后,選擇了他們認為最正確、最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思想。

  而不是他們躲在家里幾十年不出門,每天靜坐思考,然后突然一天讓大家提倡仁義禮法。

  章祀是滔滔不絕,可湛露頓感奇怪,他不知道章祀哪來這么多怪論,說什么孔子不談禮,于是就問:“如何叫圣人初不議禮?”

  章祀抬眉笑問:“民澤兄記得孔子是如何葬母?”

  “合葬!”

  章祀繼續(xù)追問:“古禮不合葬,而孔子從魯國習俗,可稱得上禮?”

  “呃……”

  章祀見湛露答不出來,又問:“再之,陽虎語孔子說季氏宴會,孔子何為?”

  “赴宴,而被陽虎驅逐?!?p>  章祀再問:“那孔子赴宴之時為何時?”

  “居喪?!?p>  章祀這才又笑問:“居喪如何能夠赴宴?如果孔子懂禮法,為何又不尊?”

  “呃……”

  湛露再一次語塞,就像章祀說的,孔子前期很多行為根本就不符合禮法,又何談從始至終,都是推崇禮法呢?

  語塞一會兒之后,湛露想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說法:“《索隱》稱赴宴被陽虎驅逐,是他人所誣,另有一說,孔子并非赴宴,而是前去取要經書,因此這是嗜學,并非違反禮法?!?p>  “且不談《史記注》在這件事上有這牽強附會,強行解說的可能。

  只說《史記·孔子世家》依照《孔子家語》所錄,在這種不和禮法的事,且有甚是丟臉的事上,不加以掩蓋已經屬于筆者正氣,是孔子門生德行所在,又怎么會去誣陷圣人?

  而且孔子十七歲喪母,十九歲娶妻這也是既定事實,這期間不過兩年時間,如何符合守制三年?就算是二十七個月。

  可《論語·八佾》載,孔子入魯國太廟,凡事需要詢問他人,還被別人譏笑??鬃右匀f事詢問,便是禮儀所在。

  敢問民澤兄,如果你懂某些東西,還會去反復詢問別人?這符合常理?休要說這正是孔子賢德所在,為避免出錯,所以慎行。

  如果果真是這樣,那為何以后的日子,不見孔子詢問?不曾聽過孔子在昭公十七年之后,反復詢問他人官制?”

  章祀一連串問題,問的湛露啞口無言,因為章祀說的的確有可能,那就是孔子之前根本對于禮儀之事,不過是僅僅知道一些正常民間禮儀。

  這也符合孔子家世。

  雖然孔子是貴族出身,但他的爹早死,是顏氏一手將他拉扯大。而且孔子年少多鄙事,這個時候他有什么資格去學習士的禮?窮到這種地步,誰又會給他授禮?

  顏氏一屆女流,不可能有進入太廟可能,同樣也不可能知道貴族男子的禮,顯然是不可能教授孔子,那么孔子又怎能稱得上知禮?

  當然,這件事只是章祀猜測,并不代表真的如此,可是因為《論語》并沒有標注時間,所以這件事也代表未必沒有可能。

  既然有了雙向選擇,那無疑是章祀利于不敗之地。

  緊接著章祀又說:“南宮適、孟懿子學禮事,《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年十七,孟釐子卒,南宮適、孟懿子彈前往學禮,《春秋傳》則在昭公七年,可孟懿子與南宮適生在昭公十一年,如何前往學習禮?

  又按照孔子三十而立,這才收徒教學,是年昭公二十年,如此可以確定,三十歲前,孔子一直立志于學。

  而《家語》正好證明這一點,孔子適周問禮回魯,方弟子三千。也曾說夏禮他知曉,但是杞國不足以證明,他知曉商禮,但是只有宋國還有殘留,他學周禮之時,天下人都在用,所以從周。

  由此可見,孔子也是在實踐中才發(fā)現,在當世無人可以定禮時,也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周禮來維護當世秩序。

  如果不是孔子實踐過,他又如何知曉,杞國不能證明;如果孔子沒有去考證,又怎么會知道,宋國只有宋國殘留商禮?如果孔子沒有去求證,他又怎么會知道,周禮天下人都在用?”

  章祀從來不打沒把握的仗,既然他要開辟一條新路,那么首先就需要舉大旗、扯虎皮,不然空口白牙誰也不會信。

  就像古之開國帝王,必然要給自己找一個好家世,提高自己的身份。

  雖然具體身份如何大家心里有數,但是有了一個旗號,那么說話就可以更加硬氣。

  而在學術方面,不管扯誰的旗子,但絕對沒有扯孔孟旗子有效,因為孔孟是儒家之祖,當世所衍生的學派,無一不是孔孟所傳一派。

  即使不是,大家也會往孔孟身上靠。

  面對章祀扯大旗的話,湛露無話可說。

  倒不是他知識含量比不過章祀,而是沒想到章祀居然把功課做的這么足,而且全部都是拿著一些時間線含糊不清,但又確確實實發(fā)生了的事情,給他的話作為立足點。

  反觀自己,沒有任何準備,對于這些本身就沒有想過的事情,根本沒辦法找出相應的證據來反對。

  更何況,章祀還故意將時間線模糊,如此一來就更加無法找到證據反駁。

  辯論嘛,找不到證據反駁,那就是失敗的一方。

  所以說這場辯論中,他失敗了。

  不過湛露雖然失敗,但不代表他就贊成章祀謬論,所謂的實學,經世致用之學,在這個時代,根本無法傳承。

  人是趨利避害的,他們知道務虛和務實,哪一種對自己日后路程更好。

  王安石新學務實,可王安石死后,新學衰竭,功利學務實,可葉、陳二人死后,學術就消失殆盡。

  理學有務實部分,可最終全被人換成了務虛,成為上升渠道的捷徑。邱濬務實,可邱濬弟子,基本上沒有人得到務實精髓。

  務實必然需要做事,重實踐,然而在這個務虛的世界里,務實又能堅持多久不變?

  所以湛露極為不看好。

  由是他對章祀的話避而不答,黑著臉跑到屋外大喊一聲:“如何這般時候,飯菜還沒上來,你這酒肆莫不是不開了?人呢?”

  怒其不爭的湛露無法將怒火發(fā)泄到章祀身上,又加上酒肆飯菜久久不來,正好也就當了他的出氣筒。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