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zhàn)斗的最后時刻,充滿了無盡的悲壯與慘烈。
隨著金陵運來的重炮打響。
像往常一樣,摸清規(guī)律的江陰守軍迅速跑到城墻下躲避。
準備等待炮擊結束之后再登墻作戰(zhàn)。
以往的經驗證明這個方法非常奏效。
此時根本沒有步炮協同的理念。
此時的火炮也不夠精確。
為了避免誤傷自己人,一般都是炮火快結束時再派兵攻城。
但,經驗總有意外。
清軍也識破了江陰守軍的這種操作。
等到首輪炮擊結束之后,清軍迅速改變策略。
他們將藥包填進大炮,但是大部分沒有裝填炮彈。
城內,江陰守軍聽著一陣陣炮聲非常激烈,卻絲毫不知此時的清軍大部分都是只開空炮。
僅有寥寥幾枚炮彈打出去落在城墻上迷惑守軍。
而清軍攻城部隊則是趁著空炮炸響彌漫的煙霧迅速往前奔跑。
等到城內守軍反應過來的時候,清軍已經登上了城墻。
雙方圍繞著城墻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但清軍源源不斷的涌入,江陰守軍最終只能后撤。
一時間,江陰守軍攻不上去,清軍害怕城內有埋伏。
雙方就這么對峙了起來。
到了晚上,巨大的心理壓力終歸是壓垮了堅守八十天的江陰守軍。
隨著天色變暗,城內傳來一陣騷亂喧嘩聲。
守軍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頓時陣型大亂。
清軍見此機會趁機攻下城墻。
此時的閻應元正在東城城樓上坐鎮(zhèn)守衛(wèi)。
看到如此情景,閻應元知道無力回天。
他取出毛筆,在城樓上提下了那兩句百年流傳的風骨名句。
也是大明最后的悲歌。
“八十日帶發(fā)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趙乾與身邊的閻應元靜靜地看著這一幕。
一個好似在看一場真實發(fā)生的電影,另一個則是在眼睜睜看著真實的自己一步一步走近死亡。
雙方都沒有說話。
屏幕前正在觀看直播的觀眾也沒有說話,彈幕變得稀少,直到消失。
沉重的氣氛告訴沒有個人,最后的時刻來臨了。
扔掉毛筆,閻應元帶領身邊的守軍,下了城樓向著西面沖去。
只可惜幾萬清軍早已沖了進來,城中滿滿當當到處都是清軍。
閻應元他們寸步難行,只能與清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艱難行走。
直到再也砍殺不動,體力衰竭。
閻應元滿目悲傷的看著身前眾人說道:“為我謝百姓,我報國的任務完成了?!?p> 說完將腰刀刺入胸口。
可惜一刀未死,他又跳入湖中。
卻被家丁救起。
此時劉良佐率兵趕來,將他從湖中撈出。
最終閻應元被清軍帶走。
而此時此刻,整座江陰城早已全面失陷。
現任典史陳明遇將家小集中到了縣衙內,關閉衙門,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而他自己則是背對縣衙墻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至死都未曾倒下。
訓導馮厚敦于明倫堂自縊,他的家人也都投井而死。
中書戚勛,諸生許用,把門關上,放火將自己與大明同葬。
一時間,江陰城中慘叫連連,四處悲歌。
等到天明的時候,被關在棲霞奄的閻應元也被殺死,他的家丁部下一同被殺。
至此,江陰抗清三公全部戰(zhàn)死。
而江陰城的結局也就此注定。
三天,整整三天。
江陰城中的清軍好似惡鬼當道,橫行城中。
老百姓無論老幼全在抵抗。
首領的戰(zhàn)死并沒有打消他們抵抗的決心。
巷戰(zhàn),埋伏,縱火,殺敵!
但這也僅僅堅持了不到一天。
等到晚上,抵抗已經十分微弱了。這也到了清軍徹底清算的時候。
殺城開始了。
頭發(fā)花白者,老弱婦孺者,上到八十老朽,下到咿呀稚童。
街道上被鮮血染紅,尸體堆積在道路兩側。
城中水井被尸體堵住,河流湖泊早已看不清原本面目。
有打水的清軍找了十幾口水井全被尸體填滿。
不得已之下他們只能來到湖邊打水。
但此時的湖水當中隨波逐浪的全是數不清的尸體。
清軍撈出一層,又浮起一層,再撈出,再浮起。
最終只能無奈放棄。
二十三日,清軍封刀。
至此,江陰城十七萬人,無一生還。
鏡頭哪怕是刻意避開了一些殺戮的畫面,
全程都在用遠景拍攝。
但那種慘烈的場面,仍然讓所有觀眾極度壓抑,甚至有人眼眶通紅,淚流滿面。
到最后,清軍在一座寺廟當中找到53個老弱以及和尚,這是整座江陰城僅剩的幾個人。
他們出來以后,看著城內的慘狀,全部驚呆了,一臉難以置信,以及無盡的悲痛。
觀眾們也被這種情緒感染。
從空中,看著這座煙霧繚繞,尸骸遍布的縣城,回想著之前熱熱鬧鬧,人來人往的場面。
僅僅三天,而在直播的時候,刻意跳過了許多場面。
因此在觀眾眼中,不過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前還好好的一座縣城,
現在沒了。
他們甚至還能夠回憶起一些居民說笑的場景,還能記住幾個熟悉的面孔。
劉大媽拿著燒餅遞給閻大人,讓他好好守城。
東民巷那個七八歲的皮猴子偷偷摘了果子來送給閻應元。
湖邊賣布的那戶人家有個漂亮的姑娘,前幾天還倚在門口看著守城軍士中的那個小伙子,偷偷送過去一方手帕。
北門城樓下,幾個頭發(fā)花白的老大爺領著一群婦孺送來剛做好的糧食。
……
一幕幕場景閃現,卻又在這一刻煙消云散。
沒了,什么都沒了。
房子倒了,木梁燒了,湖水紅了,大樹倒了。
人,也都沒了。
直到這時,所有人才意識到什么是戰(zhàn)爭。
戰(zhàn)爭就是殺人,無盡的殺人,殺死任何敵人。
殺不死別人那就被人殺死。
反正戰(zhàn)爭的結局,一定是死人,死很多很多的人。
趙乾強忍著情緒,控制著鏡頭將眼前這一幕記錄想來。
哪怕別人不知道這是真的,但他知道就夠了。
就在這時,一段墻上的文字映入眼簾。
趙乾將字放大,發(fā)現字體清雋秀氣,似是一個女子所寫。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這便是后世那首著名的提墻詩了。
作者無名無姓,只記得她叫江陰女子。
這首詩也沒有平仄,但卻寄托了一座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