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一1863年8月19日)生于法國巴黎郊區(qū)沙朗通·圣莫里斯,全名是斐迪南·維克多·歐仁·德拉克洛瓦,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作家。德拉科洛瓦出生時家境富裕,父親是一位外交官,母親是路易十五時期宮廷里的德國著名家具設計師的女兒,舅舅弗朗索瓦.里茨內(nèi)爾是一名畫家。德拉科洛瓦日后成為一名畫家深受舅舅的影響。他父親去世后,由于母親不善于經(jīng)營,家道衰落。
德拉科洛瓦出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拿破侖的影響下成長。拿破侖敗北之后的法國遭到了俄、英、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喪失了往日的輝煌。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保守勢利進行了不斷的斗爭,政權更迭頻繁,那是一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德拉科洛瓦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思想深受法國大革命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法國愛國主義精神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深深影響著德拉科洛瓦,也影響了他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德拉科洛瓦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他筆耕不綴,寫下大量的筆記。他從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激發(fā)了他的想象和浪漫主義情懷。
德拉科洛瓦的藝術創(chuàng)作分為幾個階段,早期(1828年以前)的德拉科洛瓦創(chuàng)作的作品借助文學作品尋找靈感,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作品充滿了屠殺和懺悔的情景,如《但丁的渡舟》、《總督馬里諾.法列羅的斬首》和《希奧島的屠殺》等作品,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他早期的浪漫主義繪畫風格。這些作品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畫家試圖通過他的作品和觀眾進行溝通。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德拉科洛瓦受到了籍里科的影響。
籍里科和德拉科洛瓦相識于蓋蘭的畫室,籍里科比德拉科洛瓦大7歲,倆人還是同住一條街的鄰居。德拉科洛瓦親眼見證了籍里科的《梅杜薩之筏》這幅作品的誕生。現(xiàn)實中的“梅杜薩”事件激發(fā)了籍里科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選取了“梅杜薩”事件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籍里科突破傳統(tǒng)繪畫規(guī)制的穩(wěn)定的畫面構圖形式,采用了對角線為畫面中心構圖法,夸張的人體動態(tài),自由大膽的人物表現(xiàn)形式,畫家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德拉科洛瓦。德拉科洛瓦也深受啟發(fā),為他今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奠定了基礎。
德拉科洛瓦一直認為藝術不能單純的進行模仿,而需要標新立異。德拉科洛瓦以但丁的《神曲》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但丁的渡舟》又名《但丁與維吉爾》時,他沒有采納老師蓋蘭的修改意見,而是大刀闊斧地進行創(chuàng)作,他在這幅作品上的表現(xiàn)手法更加自由奔放。
德拉科洛瓦在1822年沙龍目錄上對這幅作品做了了說明,他寫道“但丁和維吉爾在弗列居阿斯的帶領下渡過環(huán)繞冥界城墻之河。被罰入地獄的人們拼命抓住渡船或奮力想要爬上船去,但丁在其中認出了幾個佛羅倫薩人?!盵1]
這幅作品讓德拉科洛瓦在當年沙龍展上獲得了大多數(shù)沙龍評論家的認可。他的這幅作品深受籍里科《梅杜薩之筏》的繪畫風格的影響,構圖自由,人物的身體結構結實有力,夸張的動態(tài),豐富的色彩,畫面中但丁紅色的頭巾,弗列居阿斯身上藍色的裹布,兩種色彩形成強烈的冷暖關系對比,流暢而又自由的筆觸,這些讓我們找到米開朗基羅和魯本斯的影子。
德拉科魯瓦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開始走上了浪漫主義繪畫風格的道路。
1825年德拉科洛瓦到英國旅行,這次旅行讓德拉科洛瓦結識英國畫家波寧頓、康斯坦布爾、透納等畫家,并與波寧頓和塞勒斯.菲爾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英國畫家的風景畫明快的色彩和有別于法國畫家的構圖形式,讓德拉科洛瓦深有所悟,在這個時期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運用了這種英國式的構圖技巧并更加關注色彩的運用。
英國文學同樣影響了德拉克洛瓦,他從中吸取靈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許多主題浪漫的作品,德拉科洛瓦的作品有著深刻的寓意并具有文學性和戲劇性,特別是拜倫詩歌對他影響最大。
拜倫的詩歌給與德拉科洛瓦很多的啟事,沒有人比德拉科洛瓦更熟悉拜倫和他的詩歌了。1826年德拉科洛瓦以拜倫的東方情結和希臘的獨立戰(zhàn)爭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邁索隆其翁廢墟上的希臘》,同年根據(jù)拜倫的詩歌他還創(chuàng)作了《阿爾多斯的新娘》、《總督馬里諾.法列羅的斬首》、《異教徒與哈桑之戰(zhàn)》;1827年創(chuàng)作了《倚在榻上的侍妾》、《女人和鸚鵡》和著名的《薩丹納帕露斯之死》等作品。
《薩丹納帕露斯之死》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取材于英國詩人拜倫的長詩《薩丹納帕露斯》,講述了亞述國尼尼微末代國王薩丹納帕露斯殘暴成性,濫殺無辜,對人民進行殘酷的統(tǒng)治,人民發(fā)動了起義,反抗暴君。起義者攻打王宮,當起義者包圍王宮之后,他命令侍衛(wèi)將他所有的寵姬、他喜愛的馬匹和侍妾殺戮殆盡,然后在皇宮里自焚。
事實上這個故事是公元前648年古巴比倫和公元612年尼尼微兩個事件的結合體。這幅作品德拉科洛瓦完全背離了古典主義的繪畫規(guī)則,甚至完全放棄了傳統(tǒng)的透視法。這幅作品畫面構圖很滿,沒有留白,人物關系比較松散,畫面重點不突出,畫家用色大膽,色彩艷麗。德拉科洛瓦描繪薩丹納帕露斯華麗的大床采用了大面積的紅色,渲染了整個畫面的氣氛,反襯身穿白袍的薩丹納帕露斯躺在床上的冷酷與殘忍的表情。紅色和黃色成為這幅作品的主色調(diào),夸張的色彩、色彩的強烈對比,充滿肉欲的寵姬的身體、面對死亡的人們驚恐的面容和屠殺的場面,屠殺、色情、慘烈的場景成了這幅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這幅作品具有戲劇性的效果,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在1827年的沙龍展上德拉科洛瓦的這幅作品遭到了非議和批評,評論家認為畫家的色彩表現(xiàn)過于突出,畫家忽視了畫面之間的聯(lián)系。德拉科洛瓦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認為這幅作品是自己的“滑鐵盧”。
文學滋養(yǎng)了德拉科洛瓦的靈魂,給予德拉克洛瓦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此外,德拉科洛瓦根據(jù)歌德的《浮士德》創(chuàng)作版畫插圖,在1827年創(chuàng)作了《浮士德在他的書齋里》;1834年他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創(chuàng)作了石版插圖;1846年他又根據(jù)司各特的長篇小說《艾凡赫》創(chuàng)作了《被劫持的麗貝卡》等作品。
[1]《德拉克羅瓦》【英】西蒙.李苗紓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22年第1版第1次印刷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