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武皇帝,汝南安城人也,姓周,諱略,字孟經,故周平王之后。祖父浩,父鴻,世仕州郡。鴻舉孝廉,官至京兆新豐令。
太祖少孤,長七尺八寸,貌嚴正。與母、弟豐等躬耕于安城,然有文武志介,喜讀書,通《左氏》,精律令,知兵法,好習五兵,猶擅矛、弓。善下人,少有爭附者。時與宗中諸小兒於田隴戲,常玩“軍陣”言:“三軍聞令!鼓而進,金而收。”
時人莫知,獨宗親周子洋異之曰:“是子必吾族復二千石!”
建寧四年,時十七,有冬寇抄掠汝南諸縣,侵至公縣鄉(xiāng),公聚族少年寅夜擊賊,一箭誅首,三箭定乾坤,斬二十余級,猶名震郡中??h召游徼,郡辟賊曹,皆不就。汝南令劉之,舉太祖通《左傳》,詣太學。
公族時與同郡袁氏互為姻親,然公常斗毆于袁術而素善袁紹,多與之論《易》。常語:“《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吾等大丈夫處事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豈可耕讀老于田隴間?!?p> 汝南許邵評云:“略有故趙馬服、孝景蒼鷹之奇,戰(zhàn)克之將,國之爪牙。”
-----《九州春秋——太祖本紀》
大漢熹平元年,京師雒陽。
初日始升,晨霞燦爛如錦,秋風輕撫,麥田里的麥穗波浪起浮。滿天浮云,日逐高升,燁然變云,有如禽獸,有如蒲蓮,視朝日秘環(huán)中,有如仙人見。
駕行車騶行在道,官道兩側則是大片的麥田。
今年的年景不錯,秋雨較足,蒼麥伏截,風襲則香熱氣來。遠遠地可以看到有三三兩兩的田奴,光著膀子在其間勞作。
時至日中,車馬過多。有布履諸儒,有繡衣賈人,有皂衣黔首。世不寧、路不靖,行人多佩短刀、長劍。
行車架到洛永橋,待通關檢校。車中有一青年閉視之,右一健壯少年開口:“阿兄,俺有不知,見城牌坊“雒”,此字何不與《左傳》言三水‘洛’同?!?p> 閉目稱“阿兄”者,姓周名略,字孟經,汝南安城人。
周略開口道:“漢以火德王,忌水,故去水而加佳,改洛為雒?!?p> 健壯少年笑道:“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京師自孝安皇帝以來,外戚、中官多爭之;今帝賴王甫、曹節(jié)等除竇武始得正位,閹人勢盤蒂深固,宦官弄權,父兄子弟皆為公卿列校、牧守令長,布滿天下。真恨故大將軍竇武、故太傅陳蕃未盡其功。”
“元福慎言”!周略開目正色:“自光武定鼎天下以來,宦官雖橫行亂政,但所為可有竊國之舉?”
“未有?!?p> “然外戚可有此心呢?”
“這?”健壯少年想了想:“姑妄言之,先前有王莽,近有竇、鄧、閻、梁。”
“好!亂政竊國兩者孰重?”
健壯少年,姓周名倉,字元福——周略族弟,其人粗通文字,膂力疾健,善手搏技擊。
“竊國為大逆!”
周略笑道:“元福頗明也!閹宦刑余之人其實是篡不了國的。再且思之,如竇、鄧、閻、梁皆宦官滅之,除梁冀專咨跋扈,其他幾個就真的十惡不赦嗎?”
“這...以兄之見?”
周略以為:“這些外戚諸官未必都是惡人,可宗親子弟飛揚跋扈、門生仗勢欺人,則不免引君主疑之。而宦者側近君前,譬猶君主之虱也,好陰風點火,趁鏟除外戚之際邀取富貴,但誰又能直截了當去捉皇上的御虱呢?所以掃滅宦官非一朝一夕之事,只可就事論事、個案個辦,絕沒有斬盡殺絕的辦法?!?p> “事不定之?”周倉疑惑。
“水至清而無魚…”周略分析道:“何況現在是一潭渾水!想清就能清得了嗎?這些外戚大將軍,哪個不是閹人幫忙才能掌握大權的?宦官外戚本為一體,都是日久變心反目為仇罷了!遠的不論,就說當今陛下初登大寶時,竇武得以主持大局實有王甫等人相助。說句不好聽的,也有卸磨殺驢之嫌。”
“故竇武誅宦,身所可得大利而已;論殊不親,為之聲援,太傅陳蕃連累罷了。士族所假竇武之勢,發(fā)于宦官,然武實無強盛!”
“最重者,竇武不得之兵權于北軍五校?!?p> 于是周略、周倉,議論時事,戍永橋老卒喊道:“車中之人速出!查路引文牒?!?p> 周略先整衣冠,然后下車,卻見其十分英武:一米七八的個子,國字臉,劍眉星目,頭裹幘巾,腰間懸掛了一柄長劍。
周略先看了看關卡四邊,發(fā)現搜查的特別嚴格,揖向老卒道:“敢問老哥,今何此嚴?”
老卒見其儒飾尚禮,改其前色:“先生不知!太傅胡公薨了,往來吊唁者多,不敢不嚴。”
入城則驛,結錢后,周略沐浴更衣,以帖將趨尋袁紹。
“十年生聚,今方始之?!敝苈孕闹懈锌溃骸拔掖┰綕h末十年,如今上洛,這是我在漢末的起點。”
原來周略是個穿越者,前世是農學院學生,十年前穿越到漢末一個同名同姓的孩童身上。
起初,周略是懵逼的:“好家伙!穿越漢末,雖然距離黃巾大起義還有二十四年,但是我重生一次也不能不滿六十而亡吧?!?p>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該在這漢末存活下來——不求聞達于諸侯,茍全性命于亂世:
一、投張角?不可,必敗之局,身死族滅。
二、跑路隱居?太平道聲勢浩大,八州響應,無處可據??v逸,路遇賊虜何如?
三、招兵買馬?說易行難。今無聲望,又無財勢,世人莫知,何以聚眾?豈學劉備——吾漢宗室云云?可俺姓周,不姓劉。
如果三選一,還是選三吧——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比不上曹、袁、孫、劉,但是目前的處境比混黃巾好:
首先,出身汝南周氏——士族、州郡豪右,以耕讀傳家——汝南周氏儒學傳家,五經縱橫。【注1】
其次,小有資產:良田百畝、三進三出院落一座;母親是汝南袁氏庶女,論輩分是袁紹的族姑姑。
再次,自己的“金手指”:就是小麥、馬鈴薯、玉米、紅薯、辣椒——出事穿越前,正好拿種子去實驗培育室。
最后終結——周略嘆息道:“穿越一次到頭來靠讀書出人頭地!為什么別人穿越不是皇帝就是王爺,最次的也是一方豪強?!?p> 習武讀書入太學,太學畢業(yè)可出仕,最好混個地方長吏,善治數年,威望、錢財不就有了么?”【注2】
十年來,周略春夏讀書,秋冬習武,積蓄實力。在周圍發(fā)掘人才,與之善處,打造班底雛形,畢竟“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
周倉、周弼、黃鉉、張鈞——武將;周豐(親弟)、郭璋、袁奮、荀瑜——文士。
若事不濟,亦能保亂中諸人抱團結寨。
唐纛
【注1】:自孝武皇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興后,光武皇帝更是傾心經學,天下教化大興。國家設立五經博士,但凡想要在文官系統升遷的士子,大多要有這五經的學術背景。有錢有地在東漢都不叫個事兒,那都是浮財,靠不住。如果你掌握一門學術,并獲得權威認可,那么你馬上就能聚攏徒眾百千,左右一時一地輿論,決定許多人的命運。 劉備、公孫瓚可是為了貼金,不遠萬里去雒陽盧植處做門生,求個經學背景。門生不是弟子,是盧植的弟子授課,盧植親自授課的才能叫弟子。 曹操為了自證“清白”,想加入“清流士大夫”群體,也學經書,和橋玄、蔡邕、陳耽等人亦師亦友。 袁紹他們家就是因為掌握了解釋《易經》的《孟氏易》的文本傳承和解釋權,乃代代研習《孟氏易》的經學世家,所以才能門生故吏遍天下。 【注2】東漢郡縣長官是政權、兵權一把抓。開國初年,劉秀裁減吏職、省都試、罷郡兵、廢郡都尉(原和郡守同級別,后來的“兵曹掾”“兵馬掾”、“郡司馬”地位都在太守之下,還能太守自己招募任命),改征兵為募兵。從此郡太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郡府部門主管可自行征辟(自主人事權)。所以東漢的太守,也稱“郡將”——郡守兼領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