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御制序言:“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音xù,養(yǎng)育之意)其德?!?p> 孔子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1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張居正曰】
魏斯、趙籍、韓虔,這三人都是晉國強臣。春秋時,晉國有范氏、中行氏、智氏,及韓、趙、魏三家,一共六家,就是六卿。后來范氏、中行氏、智氏都被韓、趙、魏所滅。韓、趙、魏權(quán)勢日益重大,就三分晉國之地,以威勢逼迫周天子,求封為諸侯。天子微弱,不能討伐其罪,只好順從他們,封他們?yōu)橹T侯,與列國之君同等地位。
周朝自周平王東遷以來,王室卑微,諸侯強大,禮樂征伐之權(quán)不出自天子。但是,體貌猶存,名分還在,所以,諸侯彼此吞并的事雖然有,但以臣代君的事還真沒發(fā)生過。到了三家分晉,割地自強,脅迫天子以請封,而天子也不敢不從,這就冠履倒置,紀(jì)綱掃地了。
所以,特意用“初命”二字,意思是之前從未有這種事,這是開天辟地第一回,垂戒萬世。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402年)
1 周威烈王崩逝,子安王立。
2 強盜擊殺楚聲王。楚國人立其子為悼王。
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401年)
1 秦伐魏,打到陽孤。
安王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1 魏、韓、趙聯(lián)軍伐楚,打到桑丘。
2 鄭國圍攻韓國陽翟。
3 韓景侯薨逝,子烈侯繼位。
4 趙烈侯薨逝,國人立其弟繼位,是為趙武侯。
5 秦簡公薨逝,子惠公繼位。
安王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
1 周王子姬定逃奔晉國。
2 虢山崩塌,泥石壅塞黃河。
安王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
1 楚國發(fā)兵包圍鄭國。鄭國殺掉宰相駟子陽。因為駟子陽是鄭國宗族,是鄭穆公的后代。
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1 發(fā)生了日食。
2 三月,強盜殺死韓國宰相俠累。
安王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1 鄭國駟子陽的余黨殺掉了鄭繻公,立他的弟弟乙為君,是為鄭康公。
2 宋悼公薨逝,子休公田立。
安王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1 齊伐魯,取最。
2 鄭國負(fù)黍城叛變,重新回歸韓國。
【胡三省曰】
負(fù)黍本來是韓國城市,據(jù)《史記》記載,鄭繻公十六年,敗韓于負(fù)黍,應(yīng)該是在該年成為鄭國地盤,現(xiàn)在又起義回歸韓國。
安王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1 魏伐鄭。
2 晉烈公薨逝,子孝公傾立。
安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1 秦伐韓宜陽,攻取六個城邑。
2 當(dāng)初,田常生襄子田盤,盤生莊子田白,白生太公田和。這一年,齊國權(quán)臣田和把齊康公流放到一個海島上,給了他一個城邑的賦稅,以奉其祖先祭祀。
安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1 秦、晉戰(zhàn)于武城。
2 齊伐魏,取襄陽。
3 魯敗秦師于平陸。
安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
1 秦侵晉。
2 齊國權(quán)臣田和與魏文侯以及楚國、衛(wèi)國代表在濁澤會晤,希望魏、楚、衛(wèi)支持他取代齊國姜氏成為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請求,并且斡旋列國諸侯。周安王同意了。
安王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1 秦伐蜀,取南鄭。
2 魏文侯薨逝,太子魏擊繼位,是為魏武侯。
楚悼王一向仰慕吳起的賢名,吳起一到,就直接任命他為楚國宰相。吳起推動改革,修訂法律,罷黜所有只領(lǐng)薪水、沒有具體工作的閑散官位;廢除血緣疏遠(yuǎn)的公族的爵位俸祿,把國家財政,用來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提高軍隊待遇和戰(zhàn)斗力;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合縱,也不連橫。于是三面出擊,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國,楚國國勢大張,諸侯都畏懼楚國之強,而楚國的貴戚大臣利益集團,因為吳起觸動他們的利益,而非常仇恨吳起。
3 秦惠公薨逝,子出公立。
4 趙武侯薨逝,趙國人復(fù)立烈侯之太子章,是為敬侯。
5 韓烈侯薨逝,子文侯立。
安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1 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2 趙國公子朝作亂,逃奔魏國,又和魏國結(jié)盟,率領(lǐng)魏國軍隊攻打邯鄲,沒能攻克。
智襄子
《大學(xué)》:“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